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日电 (李霞)当前,正值汛前排查关键期,面对地形复杂多样,地质灾害点隐蔽性强等特点,地灾防治如何突破“人难至、险难察”的困境?近几天,广元市利州区在龙潭乡开展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无人机编队、机载激光雷达等高精技术联动,模拟为险峻山体进行“CT扫描”,精准锁定潜藏的地灾风险隐患,利用科技力量守护地灾防治“生命防线”。

演练现场。利州区外宣中心 供图
近日,在利州区龙潭乡界牌村杨家坪的一处空地上,伴随着一阵旋翼轰鸣声,一架搭载着激光雷达仪器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设定航线飞行,对探测区域内的山体进行全覆盖激光雷达扫描。
演练模拟杨家坪突发中型平推式岩质滑坡,滑坡体长360米,体积超11万立方米,坡顶4条30米长裂缝清晰可见,严重威胁坡脚16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演练严格遵循“启动响应、现场调查、终止响应、总结点评”四个阶段,设置应急指挥、应急调查、应急测绘、专家会商等7个实战科目,现场30余名专业人员操作无人机编队、机载激光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自动测量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有条不紊展开实战演练。针对杨家坪滑坡60°陡坎地形、3-12米松散覆盖层的复杂地质条件,技术团队熟练操作设备,采用“空天地”立体作业模式,仅用传统测绘三分之一的时间,便完成了灾害点实时高清影像采集。
另一边,多部门依据实时回传的厘米级精度正射影像和模型,精准定位后缘裂缝发育区、中部台阶式陡坎等关键风险点,同时结合居民区分布图制定避险方案,完美展现了“技术研判-科学决策-快速响应”的防灾闭环。
“以前,传统的地质灾害点测绘需要人力到现场排查,不仅人员安全风险高、效率低,得出的灾害识别结果还不一定准确,现在我们通过使用无人机、机载雷达等设备,通过无接触快速获取测区的正射影像和地面点高程,能有效克服传统人工排查效率低、覆盖面窄、受植被影响大等缺点,快速为地质灾害精准识别、科学防治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四川省第十地质大队勘察设计院院长陈建科表示,此次应急演练很有意义,不仅强化了应急技术与团队协作能力,还提升了灾情研判和现场处置熟练度。
从“攀山越岭”到“云端透视”,如今,科技正重新定义地质灾害防治的精度与速度。
“此次演练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提升检验,更是科技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广元市自然资源局利州区分局副局长侯智瀚介绍,今年来,利州区采取“专业队伍+群测群防”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地毯式”全覆盖深挖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截至目前,已累计排查隐患点130余处,开展培训演练50余次,覆盖500余人。接下来,该区将持续依靠科技力量,进一步扩大地灾重点区域激光雷达扫描覆盖范围,有效应对防范地质灾害风险,让“看不见的风险”无处遁形,为群众生命安全织密“智慧防护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