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有喜一群人帮,村里的喜事“喜出‘村’外”——
最近,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三河埠新村,由一群平均年龄55岁的乡村女性组成的“帮喜团”火了。她们“身怀绝技”,剪纸、锣鼓表演、制作喜茶果等传统手艺样样精通;她们热心帮助村民张罗喜事,或“打下”彩礼,或制止婚闹,或避免大操大办,让喜事红火又热闹。
近日,这个乡村志愿“帮喜团”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喜从“帮”来,好事成“团”。来自乡村的一群人,何以如此“讨喜”?这个源于民间的、自发的“帮喜团”,其喜向全国的“出圈”密码是什么?
“帮腔”,给幸福一个“台阶”
几年前,村民纪秀云的儿子结婚,11.1万元的彩礼愁坏一家人。在进退两难时,“帮喜团”拎着刚出锅的喜饽饽上了门,与双方“亲家”敞开心扉交流:“面要揉三醒三才筋道,过日子也得细水长流。省下的彩礼钱留给娃创业,不比面子实在?”最终,两家达成“彩礼随意、婚礼简办”的共识。亲身经历过“帮喜团”给一家人带来的帮助后,纪秀云也加入到“帮喜团”,去帮助更多的人。

彩礼问题,是一道复杂且棘手的社会难题,也是许多新人步入婚姻殿堂前绕不开的“一道坎”,常常让许多家庭在喜悦之中夹杂着“沉重”。因“高额彩礼”引发矛盾,甚至导致情侣、夫妻分道扬镳的不快时有发生。一项调查中65.3%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因彩礼产生矛盾的情况。“治理农村高额彩礼”连续多年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各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很多时候,双方“亲家”可能因为沟通不畅或情绪因素,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局外人可以更冷静地传达信息,避免直接的冲突和误解。“帮喜团”的“高调介入”成了“破局”的关键:作为局外人、“第三方”,他们秉持客观、公允的立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喜事新办的好处,谈高额彩礼的危害,将“面子账”和“幸福账”算的清清楚楚,从而有效化解因彩礼问题横亘在双方家庭之间的那道“坎”。
另外,人们通常会重视社会群体的看法和评价。“局外人”的调解意见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会共识或普遍标准,符合当地的一般水平或社会主流观念,双方“亲家”会考虑到,如果不遵循这种普遍标准,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或者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要求,从而倾向于接受。
特别是出于专业权威与经验效应,如果“局外人”在婚姻家庭、社会习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丰富经验,其调解意见往往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帮喜团”帮助新人布置婚礼现场 图源:青岛新闻网
“帮喜团”以最纯粹且真诚的行动诠释着:婚姻的核心应当是情感的交融与相守,彩礼不应异化为捆绑感情的枷锁。而观念的改变,往往需要春风化雨般的主动靠近,于潜移默化中润泽人心。
“帮喜团”的“帮腔”,没有生硬“爹味”,只有从村民的实际利益和情感需求出发的心灵触动,助力着家庭的“花烛”之喜。
“帮衬”,乡情少不了的“一勺盐”
赠送喜饽饽、茶果、剪纸等,为新人准备喜庆的锣鼓、秧歌表演……如今,“帮喜团”的服务范围从三河埠新村拓展至全镇,已服务全镇36对新人,帮助节省资金60万余元。

帮喜锣鼓队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
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广袤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农村社区邻里间的浓浓乡情没有变,“大事小情一起忙”“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那份理所当然,永远是村庄里最温馨的画面。
乡情,是代代传承的“情感线”,维系着乡村的精神纽带。而“帮喜团”,恰似从乡情土壤里开出的一朵艳丽的花,它汲取着乡情的滋养蓬勃生长,同时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哺着这片土地,让乡情变得愈发醇厚、悠长。
每当得知村里谁家将有喜事,“帮喜团”队员便主动上门宣传喜事新办、喜事简办的好处,传递文明办婚礼理念。婚礼前,“帮喜团”队员手工制作喜饽饽、茶果,搭配上精心剪制的“囍”字,作为新婚礼物赠予新人。婚礼当天,“帮喜团”为新人准备喜庆的锣鼓、秧歌表演,布置具有移风易俗元素的新式婚礼现场,新人在一片欢乐热闹的气氛中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

“帮喜团”手捧喜礼为新人送上祝福
文明接亲游戏环节、婚房布置中的挂件、酒席上的文明用餐倡议书……这些婚礼上的小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前来参加婚礼的宾客,这也让新人及其家人、宾客感受到了邻里间的温情与关怀。
“替朋友问一下,这个村还有没有单身青年”“想回故乡一趟了,想念村里的人”……在“帮喜团”新闻的评论区,不少网友幽默留言,大家被心中涌起的乡情包围着、温暖着、感动着。
“帮喜团”的“帮衬”,帮一家暖百家,火一村传千村,升腾着乡情的“添香”之喜。
“帮教”,让“从俗”更“从心”
她们将“人气”化为“新风”,编排并巡演以《彩礼》《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为主题的小戏小剧,在葡萄架下开“拉呱会”,把婚俗改革变成一堂露天课……

“帮喜团”成员通过文艺节目传递新风尚(资料照片)
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农村社区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在规矩的礼俗中舒展,达成了一种完美的统一,真正实现“从俗即是从心”。
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旧有的婚嫁陋习成为不合时宜的音符。除了“天价彩礼”,低俗婚闹、奢华婚礼等也不时登上热搜热榜,刺激着公众敏感的神经。
“从俗”与“从心”紧密关联,相互影响。俗是一种社会性的约束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而人们的内心也需要不断接纳新的观念,从而推动“俗”的变革,使其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在这个过程中,“帮喜团”的角色独具价值。她们的帮忙,也是一种“帮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着新的价值观念。她们巧妙地借助小戏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自我反思,在感动之余欣然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早在1988年,《中国青年报》便报道过当地塔山乡(现属大场镇)党团组织倡导的200场歌舞婚礼,成为当时婚俗改革的典型。37年后,“帮喜团”接过接力棒,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延续这场意义深远的“甜蜜革命”。

青岛市举办的以“移风易俗树新风 文明风尚我先行”为主题的小戏小剧展演活动(资料照片)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意义愈发凸显。各地推出诸如积分制,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新举措,悄然重塑着乡村的文明风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文明乡风。移风易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柔性、引导式的治理手段,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帮喜团”的“出圈”,体现了民间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价值。
“帮喜团”的“帮教”,如同一股清泉,润泽着乡村的文化土壤,也如一缕清风,拂来文明乡风的“焕新”之喜。
喜从“帮”生。帮,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温暖的桥梁;喜,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感受,而是演变成邻里互助、社区关爱的集体喜悦。她们的善举延展着社会温情的半径,也见证着新风俗在互帮互助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作者:和声 薛景文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