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野灵音》 版画 刘春杰
□米云红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古人为我们给“孝”做了注解,很显然,这两种注解都不是物质层面的。
小时候,爸爸和叔叔们每个月都给爷爷奶奶交赡养费,金额从几十到几百元,直到爷爷奶奶离世。似乎交了这笔钱,儿子就算尽了孝。老一辈人的孝顺,大多停留在物质赡养上。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的生活保障已不成问题,物质赡养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父母不仅不收赡养费,退休金还常常成了我们的“抚养费”。
我之所以想到精神赡养这个问题是因为这次公公生病,从年前到现在,我们辗转了那么多家医院,好几位专家给的建议是看心理科,但老头固执地认为心理科是精神病人才看的,说啥也不去。前几天,他提出要去海南养病。昨天我们送他到高铁站。我们在站台里,他在站台外排队候车,背着个小书包,神情中透着乖巧与一丝怯意。他隔着落地窗不停地向我们挥手,我望着他佝偻的身影,那一刻,忽然觉得人老了好可怜。
返回车里,我从包里拿出了中午给他买的橘子,没给他是因为怕他嫌凉,吃了难受。我剥开一个,脑子里浮现出了朱自清笔下的父亲越过站台买橘子的那个画面,各种情绪涌上心头,鼻子一酸。好在我家老赵了解我,及时对我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嘲讽”,让我将“鳄鱼泪”生生地被憋了回去。
想想当初,这老头说的“我可不用你们养老,老了我就找个养老院”的“豪迈誓言”还在我耳边回荡,可现在却巴不得天天找儿子,他儿子虽非医者,却给予他胜于医者的安心,只要儿子在身边,心就有依靠,精神就有寄托。他需要的,更多的是我们的精神赡养。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就开始给他画“大饼”,而且“饼”越画越大,好在我每次“画饼”他都很开心。
于公婆,毕竟没有血缘之亲,我在情感表达上有所克制,做到和颜悦色并不难。但对我最亲的爸妈而言,我也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偶尔仗着关系亲近,我会毫无顾忌地宣泄坏情绪,事后又追悔莫及。多亏我弟,他做得比我好,也好在有老赵,他是我的替补。
公公临行前叮嘱我们要常给他打电话,这有什么难的,从昨天到现在,我打了四个,“画饼”谁不会啊,我可是行家。
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时刻警醒自己,要用心扮演好生活赋予的每一个角色,别留下遗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精神赡养才是孝顺的核心。我们要用耐心、陪伴和爱,给予父母心灵的慰藉,让他们的晚年充满温暖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