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三餐四季》福建篇,从“福州”到“建州”,介绍福州、南平两地的美食与人文。
《三餐四季》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商务部联合摄制,央视综合频道制作的大型美食文旅季播节目。以美食为引,节目邀请总台主持人和文艺界嘉宾以及文化学者等组成“寻味团”,每期探索一省(区)两地,共同探寻中国人藏在“三餐四季”里的故土记忆和文化传承。
在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先后前往建瓯、顺昌、建阳、武夷山等地,在“老建州”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粉,跟随“顺昌金牌灌蛋”的老板娘学做非遗美食,在农贸市场采购闽北山珍制作红菇番鸭汤等本地美食,到武夷山坑口村村民家中品尝熏鹅、纳底等,听当地人诉说美食里的“乡愁”。
顺昌灌蛋制作技艺传承人何丹华与妻子魏秀贞一起收看了当晚的直播。魏秀贞回忆,拍摄当天嘉宾试做了好几次,最后握着破碎的蛋馅感叹:“原来二两的力道里,藏着顺昌人对食材的敬畏。”她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每天重复的动作里藏着这么多故事。
“灌蛋是一道制作方法吸引眼球,又滋味浓郁的非遗美食,尝过的食客几乎都称赞连连。我们还是会守着老规矩,收土蛋、手工调拌山珍馅。希望顺昌的灌蛋文化能够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何丹华表示,《三餐四季》节目就像一扇窗,让更多人看见了顺昌灌蛋的温度,但窗内的烟火气,得靠实实在在的手艺守住。
建瓯板鸭和连地白笋、浦城黄毕洋酸菜、光泽霉豆腐、松溪花桥苦笋、延平虎山萝卜,茂密的竹林、清澈的溪流、古城的小巷、翠绿的茶山……节目除了介绍各地的美食特产,还展示了闽北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三餐四季》栏目录制现场 (葛悦月 摄)
“我们一直坚持用最地道的食材做原汁原味的建瓯小吃。”建州美食制作技艺传承人、建瓯市“老建州”餐饮店负责人范瑞华说,豆浆粉是建瓯传统早餐,是每一个建瓯人对家乡的记忆,这次《三餐四季》节目组来到建瓯,不仅是对建瓯美食的一次宣传,也是对闽北美食文化的一次传播,“今后,我们会继续做好建瓯早餐美食,也希望通过节目的宣传让建瓯美食走出去,让更多人来品尝闽北传统小吃。”
跟着央视、打卡“南平味道”

南平美食

建瓯光饼

直径寸余的圆形烤饼,中间戳洞,可穿绳成串——这便是建瓯光饼。其形制源自明代戚继光抗倭部队的行军干粮。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及其部队,称其为“光饼”。
如今,房村“旺弟”光饼是建瓯光饼的代表。建瓯光饼出炉时,讲究“金面、银边、铁底、棉花心”。饼胚烤熟后,面向炭火的表面向外微凸,饱满润滑,呈古铜色,称为“金面”;贴于炉壁的底面则平展、脆硬而不焦,称为“铁底”;表面和底面之间的外圈呈灰白色,称为“银边”;内层则松软如海绵,称为“棉花心”。咬之松脆,唇齿留香。2017年,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豆浆粉

“一碗豆浆粉,半日精神足。”建瓯人的一天从一碗豆浆粉开始。据百年老店传人介绍,豆浆粉制作工艺讲究,从筛选原料、磨粉、榨粉、捞粉、沥干、煮豆浆、浓度等都有相应的要求,最后在豆浆中放入烫熟的米粉,用红酒、味精、姜末、葱花、辣椒作调料,一碗极具建州特色的早餐传统美食就出炉了。
顺昌灌蛋

灌蛋制作工艺为顺昌县仁寿镇和与之相邻的洋墩乡百姓所掌握,堪称闽北饮食技艺的“绝活”。制作灌蛋一般分三个步骤。精制馅料:将精肉剁成肉泥,与香菇、红菇、葱花混合,并用酱油、味精、精盐、胡椒、料酒、淀粉混合调味。巧手灌馅:将鸭蛋敲破并盛于小杯中,用竹签寻着蛋黄“蛋眼”,将肉馅徐徐填入。这考验着灌蛋制作人的“眼力”与巧劲。骨汤慢煨:灌好之后放入鸡汤等汤锅,用文火煮熟定型。少顷,蛋白如花朵晶莹,蛋黄裹馅若翡翠,使人垂涎。如今,在仁寿镇仁寿村每年除夕夜饭,灌蛋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团圆佳肴,近年更是成了当地宴席的一道名菜。2010年,顺昌灌蛋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肠粿

在建瓯,米粿至少有十多种吃法,而大肠粿无疑是颇具地方乡土特色而又有独创性的一种搭配。
大肠粿是指籼米浆沥干,制成小圆粿片,再与大肠同蒸。并用楠草、桂叶同蒸熟,去腥提香。食用时,剪开肠衣浇汁,让粿片沾上卤香,撒上葱花点睛。粘滑的卤汁将绵柔的米粿和鲜脆的大肠融合在一起,这碗其貌不扬的大肠粿,是让许多远离家乡的建瓯人念念不忘的舌尖美味。
纳底

纳底晶莹剔透,形似珍珠,食之香辣鲜美,口感爽滑。
纳底菜名由来流传着两种版本。一说是经常作为饭桌酒席的垫肚菜,故称“纳底”(容纳于席底);另一说与烹制过程有关,捏成的小粒肉丸需在沸水中烫熟,烫熟的过程在建瓯方言中称为“爚(Iong)”,因而得名。
在建瓯几乎家家能做,纳底既是家常菜,又可作为宴宾之肴。取猪前腿肉与少许虾肉剁细,裹地瓜粉捏成“珍珠小丸”,接着汆烫锁鲜,再放入冷水激发弹性。热锅油炒纳底,起锅前淋老红酒,加高汤煮沸,再打入蛋花,装碗后撒少许油渣末增香。
鸡茸

鸡茸作为建瓯特色菜,菜名、工艺、吃法都有奇特之处。
先是菜名,“鸡绒(茸)”原先的主料是选用鸡胸最嫩的“鸡绒(茸)”肉而得名,如今多用猪肉精瘦肉剁细如“绒”。工艺也颇为讲究:以高汤为底,加入焦芋粉勾芡成灰色糊状,再投入鸡茸蛋浆、干贝、肚丝、目鱼丝等配料后,熬煮至晶莹半透明糊状,宛如白玉羹。
虽然鸡茸表没有热气,但内里滚烫,须慢勺细品,当地人戏称“心急吃不了热鸡茸”。
五夫桂花莲子羹

五夫桂花莲子羹,又称“扣莲羹”,是福建武夷山地区的传统养生甜品,以当地特产“五夫白莲”为核心原料,融合桂花清香,兼具药膳价值与文化意蕴。
五夫白莲自唐宋时期便是宫廷贡品,桂花莲子羹将武夷山莲文化与饮食智慧相结合,成为兼具风雅与滋补的地方名品。传统做法中,莲子需小火炖煮2小时以上至酥烂成糊,再加入桂花与糖调和,既保留莲子的甘润,又融桂花的辛香,形成“甜软适口,味甘微辛”的独特风味。
岚谷熏鹅

岚谷境内良畴沃野,静水流泉,是一处天然鹅场,自古以来乡人就有饲养白鹅的习惯。据《武夷山市志》三十三卷“风俗”记载:熏鹅体外呈金黄,油滋滑润, 烟香扑鼻,皮滑肉脆,为宴席之佳肴,当以岚谷为最……岚谷熏鹅制作工艺考究,流程繁复。先卤后熏,搭配特制香料,由武夷岩茶烟熏而成。鹅肉柔嫩多汁,香辣可口,茶香、桂叶香及糯米的香味入口层次分明,由皮入骨给人以一种大快朵颐的欲望,尝过这道美食的人都对它留下了深刻且难以忘怀的印象。
2022 年 1 月,岚谷熏鹅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南平好食材

笋

南平拥有全国最适宜毛竹生长的环境之一,是福建省竹类资源的核心分布区,素有“南方竹海”“中国笋都竹乡”之美称。
南平人深谙竹笋烹饪之道,以鲜笋为主料,稍加配料,通过烧、炒、煮、炖、煨等烹饪方式,就能制作出一道道风靡百姓餐桌的美味菜肴。例如有延平笋燕、凉拌笋丝、冬笋炒竹耳等。
红菇

福建被誉为红菇的摇篮,闽北是主产区域之一,尤其武夷山、浦城、邵武、光泽等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野生红菇的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红菇营养丰富,含多种必需氨基酸,味道鲜美,煲汤后汤色粉红,并散发特殊清香。
在闽北地区,红菇是重要的滋补食材,常用于与土鸡、排骨、鸭肉等炖汤,或与糯米酒酿同煮,适用产妇产后调理或体虚者滋补,或作为节日馈赠佳品等。
相关链接>>>
☞《三餐四季》福建篇:细品山海风物、地道闽味
来源:闽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