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旬阳市关口镇严格落实“三力联调”工作机制要求,通过镇人民调解委员牵头,联动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综治中心、妇联及学校等多部门协同处置,成功化解一起因家庭教育观念冲突引发的家庭矛盾,帮助一名儿童摆脱困境、重展笑颜,同时推动三代亲情破冰。

家访察隐情 联勤护幼苗
2024年秋日午后,关口镇中心校一年级班主任陈老师注意到学生小宇(化名)总在体育课时刻意拉紧衣袖。一次耐心沟通后,孩子小声透露:“爷爷说我太笨了,学不会……”校方立即启动儿童关爱预案,与法治副校长一同展开家访。
调查发现,小宇父母离异后,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由62岁的爷爷老李(化名)独自照料。老李虽疼惜孙子,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坚信“严管才是厚爱”,多次因孩子学业问题情绪失控。更令人唏嘘的是,相似的教育模式曾导致父子关系断裂——二十年前,老李因类似方式与儿子爆发激烈冲突,儿子离家后十余年未归。
联调解心结 温情促归巢
法治副校长与村“四支队伍”在知晓小宇家庭矛盾后,多次入户倾听双方诉求。经了解,小宇父亲并非失联,而是因早年与父亲的教育观念冲突长期避居外地。镇司法所随即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派出所、法庭、综治中心、妇联及学校组成调解团队,开启“亲情唤醒计划”。
司法所针对《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篇中家庭成员的各项权利义务向老李进行阐述;法庭法官向老李科普《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内容,让其直观感受极端教育方式的法律后果;妇联干部及人民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消解双方积怨。学校同步安排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小宇定制学业帮扶方案。
在历时三个月的沟通后,小宇父亲终于同意返乡参与调解。4月25日,三代人首次同坐一室。小宇父亲红着眼眶回忆:“小时候我学习成绩差,您撕考卷的样子我至今记得。”老李握紧孙子的手颤抖道:“爷爷错了,往后咱们好好说话。”经多方协商,老李承诺主要负责孩子日常生活照料,改掉错误的教育方式并请班主任予以监督;小宇父亲保证按时支付抚养费用并定期返乡参与亲子活动;学校建立“家校连心簿”,由教师每日记录孩子在校情绪,法治副校长定期开展家访。这场持续二十年的家庭隔阂终在多方努力下消融。

机制织密网 防护贯全程
以此事件为契机,关口镇将个案经验转化为系统性护航机制。全镇中小学推行“朝阳守望”行动,时刻关注儿童情绪波动;社区开设“隔代育儿情景剧场”,以角色扮演引导30余个家庭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归雁经济,引导镇大型企业开发弹性工作岗位助力多名家长实现“家门口就业+陪读”双平衡。
晨雾中的关口镇,巡回调解车辙痕叠着露水,日复一日丈量着村落间的距离。斑驳校墙上的“好好说话”墨迹已渐染风霜,院坝,常能见到调解员与祖孙同坐条凳,就着一壶老茶说些“作业本怎么撕不得”的道理。这座小镇将守护的经纬缝进琐碎日常——在调解簿渐厚的页角,在代际间放缓的语速,更在无数个清晨,当第一缕光掠过综治中心铜铃时,那声与鸡鸣同时响起的“今日巡村”的招呼里。(张镇)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