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肃然挺立,浓荫覆盖着长眠的忠魂;草地上的蒲公英轻摇着绒毛,似在以风为信传递故土的呼唤;枝间鸟鸣清脆,与陵园的宁静交织,悄然漾开迎接英雄归家的暖意。
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中央,环形英名墙被黄白相间的菊花层层环绕。每一朵菊花都带着人们的敬意,既为祭奠长眠的英烈,更为迎接这30位迟归的英雄——如今,他们要在祖国的怀抱里,寻得最终的安宁。
上午10时,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开始。《思念曲》缓缓响起,礼兵们身着笔挺军装,神情凝重,护送覆盖着鲜红国旗的志愿军烈士棺椁,步履坚定而沉稳地走向广场中央。那一方方棺椁,盛殓的是当年跨过鸭绿江的热血儿郎,是用生命守护家国的忠魂,更是亿万国人心中从未放下的牵挂。
当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全场人员肃立。长空辽阔,烽烟散尽,时光安稳。人群中,有人泪湿了双眼,那是对先烈的缅怀,亦是对牺牲的感恩。
“魂兮归来,松菊芳滋。陵园奕奕,于以安息……”祭文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着对英雄的追思。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三鞠躬,铭记英烈功绩,致敬英雄精神。
鸣枪12响划破了长空。枪声里,仿佛传来当年战场上的冲锋号角,飞落的弹壳,似在诉说那段不容忘却的峥嵘过往。
随着《思念曲》再次奏响,礼兵抬起烈士棺椁,绕场半周,缓步走向安葬地宫。全场人员行注目礼,有人眼中噙着热泪,有人默默凝望,朝着烈士安葬的方向,目送英雄回归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30位为国出战的志愿军英烈,终于在祖国的怀抱中得以安息。
英名墙前,年逾七旬的方汉炳久久凝视着墙上“方金耀”三个字,一边摆放从家乡麻城带来的肉糕、火烧粑和洋菜,一边声音哽咽地说:“爸,您的老战友回家了,你们团聚了。”
不远处,69岁的徐瑞东抬手轻轻拂过英名墙上“徐思元”的刻痕,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亲人。“大伯,我来看您了,也来看看您的老战友们。”老人的身影在英名墙前定格,那一份跨越数十载的思念,在默默相对中,化作最绵长的牵挂。
来自香港培侨中学的学生孔博文,目光始终追随着烈士棺椁的方向。“我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息,也懂得了历史的厚重”,他认真地说,“保家卫国不是一句口号,传承历史也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香港青年,我会把这份感动藏在心里,好好读书,将来为建设祖国出力。”
11岁的沈阳男孩杨子涵,捧着几个新鲜的桃子,在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前静静站立。他说,要把甜甜的桃子送给勇敢的英雄们。“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孩子的声音稚嫩却坚定,“我要记住他们的故事,把他们的精神传下去,让祖国变得更强大。”
30位英烈回归故土,这份跨越山海的思念与致敬,将永远镌刻在祖国的大地上,更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英雄安息,山河永念!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