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许心怡 吴可仲 上海报道

小游戏正成为全球各大平台争抢的新风口。
近日,谷歌推出小游戏平台 Instant Games,收录了众多休闲游戏,主打即点即玩、无须安装的体验。
不仅是谷歌,海外的Facebook、App Store、Google Play、TikTok等,国内的微信、抖音、美团、支付宝等均纷纷接入小游戏。这些平台在提供原本的功能之外,也在极力抢占用户的注意力。
小游戏的强势崛起源于其轻量、碎片化。而社交平台与小游戏的结合,更是带来了裂变传播的效果。平台接入小游戏已成为内容补全、流量转化与收割用户时间的标配动作。
平台抢滩小游戏
谷歌近日推出的Instant Games是一个独立App。从其在Google Play页面的截图上可以看出,Instant Games收录的大多为休闲游戏,如《Om Nom Run》《Stack Bounce》《Crazy Caves》《Chess Classic》等,玩法包括跑酷、点击爆破、下棋等,大多只需要进行点触操作。
谷歌并没有对外大力宣传这款App,其下载页面上介绍这是一个H5游戏的集合,更新于6月17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截至7月10日,其下载量超过1万次。
H5游戏的全称为HTML5游戏,是指基于HTML5技术开发的网页游戏,无须下载安装,打开网页或App内嵌页面即可供玩家游玩。
据海外游戏媒体报道,Instant Games收录了部分YouTube Playables(中文名:游戏大本营)中的游戏,似乎是Playables的独立App。
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是谷歌子公司。公开信息显示,YouTube于2024年5月正式上线Playables——一个可供玩家直接在平台上游玩的免费游戏合集。
Playables在测试期间共有30款游戏,正式上线时产品数量达到75款,目前的产品数量已多达192款。其中《Stealth Master》的游玩次数超过3000万次,《Magic Tiles》《Dessert DIY》等超过了2000万次。
记者联系谷歌方面,询问其推出Instant Games的原因,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海外平台聚合小游戏内容早已屡见不鲜。Facebook早在2010年前就推出了页游平台,由此带动了一众后来的手游公司,如Zynga、Playfish、King等。此外,App Store、Google Play、TikTok等目前也提供轻量游戏的入口。
在国内,小游戏同样攻占了众多平台。除了微信、抖音这样的流量大户,美团、支付宝等具有具体功能的垂类平台也提供小游戏服务。
广大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胡小璐对记者表示,各大应用平台接入小游戏已经成为一件极平常的事情,“首先接入小游戏是如微信、QQ之类的社交平台,随后便是B站(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之后是购物、电商平台。海外平台也是如此,比如,Facebook、YouTube、Discord……”
收割时间
由于点开即玩、无须下载安装的便捷性,小游戏近年来成为游戏行业新的增长点。
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21年和2022年,国内小游戏市场规模仅有27.5亿元和50亿元;2023年,小游戏市场收入同比增长300%,规模达到200亿元;在2023年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该市场在2024年并未失速,总收入同比近乎翻番。
以往,小游戏收入以广告变现为主,而如今内购贡献的收入比例越来越高。从2022年到2024年,小游戏内购收入占比分别为38.8%、52.7%、68.7%,对应的广告变现收入占比则逐年下降。
小游戏产品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此前,小游戏形式简单、玩法单一,而如今部分小游戏则加入了故事情节,融合了更为复杂的玩法,如SLG(Simulation Game,模拟游戏)。
在此背景下,部分小游戏的生命力也在延长,不再是昙花一现。例如,《无尽冬日》的海外版《Whiteout Survival》在2023年2月海外上线,目前仍是国产游戏出海榜头部的常客。其研发方世纪华通曾对记者表示,为了能持续运营这款游戏,其在设计之初就为这款游戏设立了尽可能大的故事框架。
Cocos引擎总监麒麟子对记者表示,整体而言,SLG(如《三国:冰河时代》)、消除(如《羊了个羊》)、养成(如《寻道大千》)等是小游戏中留存高、生命周期长的产品类型。
他还指出,小游戏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平台属性和用户特性,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热门游戏类别。比如,在抖音上,由于短视频的用户特征,一些新奇有趣的玩法更容易爆热;而微信小游戏则包罗万象,每一个品类都有可能爆热。
在麒麟子看来,更多平台的介入,让小游戏市场规模更大、机会更多,使得当下成为入局小游戏制作的好时机。
“垂类平台的加入,让小游戏结合特定场景的创意发挥更重要,在相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多了一些可选的细分因子,使创意团队更容易切入某个具体的场景,成为某类赛道爆款。”麒麟子分析道,“AI技术的加入,使得小游戏制作更加便捷,不管是素材生成还是代码编写,都比之前更加迅速。掌握了小游戏制作流程和发行资源的团队可以凭借AI提高产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在胡小璐看来,各类平台聚合小游戏,离不开填充内容、流量变现、收割时间这几点原因。
“一方面,小游戏自身具有的碎片化、轻量化、上手门槛低等特性,使其兼具内容属性与社交属性,能够大大增强用户的平台黏性,拉长用户停留时间,拉高日活;另一方面,平台接入小游戏能够进行流量变现,缩短内容消费路径,拓宽商业化变现渠道,实现自家平台社交属性加强、流量变现、内容填充等多项需求。”胡小璐说道。
根据移动互联网数据平台Quest Mobile数据,2024年10月,在微信小程序中,小游戏是抢占用户时长占比最高的应用类型,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4.8%,达到36.4%。
“睡眠是我最大的对手。”流媒体巨头奈飞曾这样表示。在线娱乐爆发的今天,用户注意力成为稀缺品。
为了争夺用户时间,奈飞将《堡垒之夜》视作对手,在平台上提供移动游戏服务。而小游戏则门槛更低、更容易让用户进入心流,成为更多平台的选项。
“与小游戏处境类似的还有短剧,像国内支付宝,韩国电商平台Alwayz同样内置短剧入口。”胡小璐介绍,小游戏和短剧都是平台用来增加用户黏性的措施之一。
“垂类平台接入小游戏的目的并不单一,更多是从用户活跃、流量转化角度考虑。由于不同平台的用户属性不同,平台会做多个维度的考量,会将流量进行分类转化。”麒麟子以小说平台解释道,将用户的题材爱好分为 A、B、C、D、E,而每一类分别对应了小说、短视频、小游戏等几个内容形式,如果A类用户去看小说,平台收益更大,平台则会优先引导该类用户去读小说;如果B类用户去玩小游戏收益更大,平台则会优先引导用户玩小游戏。
裂变式传播
尽管多种垂类平台都加入了小游戏,但具有天然流量优势的微信和抖音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小游戏平台。胡小璐表示,微信和抖音的优势在于社交。
“以熟人社交的微信为例,小游戏内设置的分享复活、分享得道具、好友榜排名、本地榜排名等机制,促使玩家自发给单个好友或是群组进行转发传播安利,分享至朋友圈等,都能大大提高营销效率与买量转化率。”胡小璐表示。
2022年,微信小游戏《羊了个羊》爆火。这款通关率不足0.1%的游戏按照省份将玩家划分为不同的羊群阵营,并提供了发群获取道具的选项,让玩家自发在社交平台转发这款游戏,从而形成自发传播。直到今年7月10日,《羊了个羊》在微信小游戏人气榜仍排名第20。
而抖音作为视频平台,更是具备小游戏内容传播的优势。“抖音除了能够进行熟人社交,进行社交裂变外,还鼓励玩家生成、分享游戏游玩过程视频、趣味剪辑,借助平台的算法推荐触达更多用户,实现游戏—短视频—社交的联动。”胡小璐进一步解释道,“这种模式扩大了游戏的曝光量,使得海量玩家批量产出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内容,俗称自来水,强化了用户对抖音内容生态的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