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魏民 赵晓刚 左志强 赵婧男
当一辆辆满载彩椒种苗的厢式货车从山东潍坊抵达崇礼时,北纬41·的春风正掠过冬奥赛场的山脊。
去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为130.28万亩,总产量为578.4万吨。7月至10月,85%以上的本地蔬菜销往以北京为主的市外市场,甚至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然而作为蔬菜大市,我市却一直没有规模较大的种苗育种企业,很多蔬菜品种种植依赖跨省而来的“北漂苗”,存在成本高、缓苗慢等弊端,让蔬菜产业难以形成完整经济链条。
如何补齐短板,谋划蔬菜种苗育种本土化,使其成为推动全市绿色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由此引发诸多思考……

亿元产值背后的隐忧
4月14日,在崇礼区石嘴子乡摆察村彩椒种植户王鹏的大棚里,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穿着背心的他额头上的汗滴顺着脸颊流淌。在这里,彩椒幼苗青绿柔嫩,已长到一拃高了。
“4月5日从山东潍坊进苗,第一批进了2.5万株;本月25日打算进第二批。这17个大棚共需进苗3.7万株,移栽后缓苗需十多天。”王鹏说。
去年10月,王鹏就从北京购买了籽种,今年2月初前往潍坊育苗场,盯着技术人员将籽种点播到穴盘,55天后才能培育出苗。
崇礼彩椒属果菜类蔬菜,有红椒和黄椒两个品种。王鹏讲:“每株彩椒的育苗费是0.25元,加上籽种、运输等费用,每株红椒成本是1.15元,黄椒是1.35元。”
彩椒种苗育种为何不选在当地?“育苗需一定温度和湿度,崇礼当地自然条件不具备。另外,搭建一个育苗棚至少需要30万元,资金投入巨大,我们也没有育苗技术与经验。”王鹏说。
石嘴子乡党建办主任许雅敏也告诉记者,彩椒种植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去年,石嘴子乡摆察村和石嘴子村两个村的彩椒产值均突破亿元。“彩椒不愁卖,但育苗、销售都依赖外地,啥时候我们来搞,收入又能涨一截。”许雅敏不无遗憾地说。
崇礼真的无法育苗吗?其实不然。记者来到当地西湾子镇上三道河村,走进崇河农业产业园玻璃温室育苗大棚,满眼绿意,一派春光。平铺的穴盘望不到边,穴盘里的彩椒、茴香、紫菊、西红柿等蔬菜种苗竞相生长,身姿舒展。
村党支部书记武强的育苗日记里写下新的一页:投资285万元建设育苗棚,每年2月至6月培育种苗,年培育量为200万株。2023年尝试彩椒育苗,次年进行大规模培育,今年培育彩椒种苗达100万株。
在这里,技术人员根据种植户定植时间来育苗。当地冷凉,生产的种苗病虫害少,经短途运输后即可在大棚移栽。每株彩椒种苗成本不到1元,比山东种苗便宜0.2元。在疫情发生时,“鲁苗”一时进不来,崇礼种苗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崇礼区,去年彩椒种植面积为1.5万亩,总产量8万吨,外运彩椒种苗4000万株。武强讲,为突破彩椒种苗依赖外运的产业瓶颈,他们建设了玻璃温室育苗棚,但种苗生产数量有限,满足不了当地需要。
闫凤岐,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他说,市农科院建有6个蔬菜种苗育种大棚,一年培育2茬,每个大棚可育种30万株。面对全市巨大的蔬菜用苗需求,显然无法满足。

大棚竞相生长“北漂苗”
除彩椒外,其他果菜类蔬菜种苗是否也需外运?记者来到张北县公会镇落花营村。已在此种植六年口感西红柿的刘志远来自秦皇岛,他在盐碱地上建起61个大棚,由于当地土壤碱性强,生产的口感西红柿甜度高,很受市场欢迎。
技术人员沈海明告诉记者,大棚种植了甜脆脆、九号番茄等多个口感西红柿品种。但他们从北京购买籽种后,需要到廊坊育苗场育种,每株种苗的育苗费是0.3元。5月,这些种苗才能运到村里移栽,生长两个多月后上市,每个大棚产量为2000公斤。
他还表示,离此5公里的盘城坊村曾尝试口感西红柿种苗育种,但因自然条件限制,“本土种”没有培育成功。
闫凤岐介绍,在我市,蔬菜种苗外运主要涉及设施大棚种植的果菜类蔬菜,全市100%的黄瓜、99%的彩椒、八九成的西红柿和辣椒种苗均需外运。部分叶菜类蔬菜种苗也需外运,尤其芹菜育苗需70天,5月在坝上种植时,需提前到天暖的坝下或外地育苗。
记者通过本地种植户,联系到潍坊市新开沅农业公司经理张广明。他说,自己经营的育苗场共有10个大棚,进行彩椒、甘蓝、菜花等蔬菜种苗育种,年产量为3000万株,种苗价格从每株0.1元至10元不等,每年销往我市的蔬菜种苗为150万株。他还说:“潍坊有3000多家育苗场,几乎每家育苗场都与张家口的蔬菜种植企业和个人有联系。”
蔬菜育种本土化势在必行
在我市,自行培育的蔬菜种苗现状如何?
在张北县馒头营乡哈路村种植户李治飞的育苗大棚里,记者和他攀谈起来。李治飞种植了120亩地的西兰花、菜花、莴笋和大白菜,并建有4个3层育苗棚,每个棚占地300平方米。但他坦言,坝上地区春季气温偏低的实际,限制了种苗的育种。
在宣化区赵川镇小村村,张家口精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闫鹏建起49个大棚,生产西红柿、黄瓜等有机蔬菜。他告诉记者,园区自行培育蔬菜种苗,育苗大棚占地2亩,全年育苗才能满足200亩有机蔬菜种植需要。
这些只是个例。闫凤岐认为,我市蔬菜种植企业、个人自行培育蔬菜种苗规模普遍较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同时由于无法达到标准化培育,种苗质量参差不齐,抵御低温、大风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在他看来,蔬菜种苗育种本土化,不仅是本经济账,更是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市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科科长梁建广介绍,近年来,全市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去年为30万亩,今年将达到40万亩,我市已成为北京市场净菜重要供应基地。去年8月,在全国蔬菜运输线路中,张家口至潍坊、张家口至北京分列第一、第二大热门线路。由此可见,加快蔬菜育种本地化势在必行。
闫凤岐表示,今年,我市将谋划蔬菜育种本地化建设,补齐蔬菜产业发展短板。市农科院计划引进市场主体建设育种暖棚30个,每个暖棚投资40万元,全年育苗,年可育种2000万株以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市蔬菜种苗依赖外运问题。同时,我市可实现“南苗北育”,在夏季为我省南部地区提供蔬菜育种服务。

“随着蔬菜育种本土化进程不断加快,不仅可有效解决我市蔬菜种苗供给问题,还能降低成本、减少缓苗时间、规避长途运输风险,乃至带动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对拉动当地经济、带动就业等产生积极意义。”闫凤岐说。
编辑:帆帆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