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烟台跻身全国首批12个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城市。
2024年,烟台先后完成10余宗商住地块生态价测算,生态价值从“隐性红利”变为“显性资产”,为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打了样”。
截至目前,烟台市已有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勘查示范,6个项目入选省级绿色勘查示范,6个项目入选省地矿局绿色勘查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今天,第56个世界地球日如约而至,今年活动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眼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愿景,“美丽烟台”如何赶考交卷?
完成全省首例附带生态价的土地挂牌出让,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勘查示范,年内至少建成绿色矿山16个……以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产业升级等多元模式为支点,烟台持续撬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在守护自然中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中回馈自然,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
激活“生态价”
生态服务功能有了测算标准
今年1月,莱山区界牌北1号地块由烟台城发置业有限公司竞得。按照远期规划,总面积117.64亩的地块上,将建起一片容积率1.05的高品质住宅,为市民居住需求“提档升级”提供更多选择。伴随着凤凰湖片区高品质住宅项目持续“落子”,迎春大街商圈楼宇产业的集聚与孵化,以及周边初高中、配套路、医院等规划次第出炉,地块蕴蓄的潜力已肉眼可见。
但与其他“土拍”迥异,总成交价3.836亿元的地块中,鲜明地标注了3207.07万元的“土地生态价”,拿地企业凭借生态地价,与各大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谈判,预计可节省融资成本超百万元。全省首例附带生态价的土地挂牌应运而生,“生态有价”就此有了鲜活案例。
去年5月,烟台跻身全国首批12个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城市。一年来,以往“无价”“低价”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已逐步纳入土地评估体系。选取10宗商住地块开展试点,通过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等手段采集生态本底数据,为生态地价评估奠定了数据基础。组织40名专业评估师运用调查评估法、专家打分法、市场比较法,建立国内首个生态指标修正模型,空气净化、水土保持等生态指标,都“有价可算”,土地出让前,由第三方机构核算地块生态价值并出具《生态价评估报告》。
有“标”可循,更有“法”可依。近年来,烟台以土地出让领域为突破口,系统谋划、创新实践,通过显化生态价值、完善核算机制、探索市场化路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生态价值写入《地块招商手册》,并举办了20余场专题推介会全国巡回,吸引了万科、绿城等10余家头部房企参与。
去年,烟台先后完成了10余宗商住地块的生态价测算,生态价值从“隐性红利”变为“显性资产”,为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打了样”。
深耕“闲置地”
老河沟里“长出”产业园
“春节长假前,我们一直干到腊月二十六;元宵节刚过,复工第一天就有150多人同时上工,没出正月就开启了‘会战’。”在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吊车巨臂高擎,大块头的钢构件被精准吊装到位;施工人员同步开展二次结构、机电安装、消防、幕墙等多工种作业。项目负责人张燕青告诉记者,自年初复工至今,项目施工进度快速推进,今年9月,力争产业园10栋建筑全面建成。
作为近年来莱山规模体量最大的产业项目,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连续入选2024年、2025年省重大项目,总投资80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500亩,主要建设集研发办公、共享配套、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绿色智造先行示范园区。项目集聚核心技术、新经济产业、上中下游配套资源等要素,打造北方产业链条最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预计完全达产后,可年产船用材料、管路、舾装等产品30万台套,年产值将达300亿元以上、利税50亿元以上。
一栋栋标准化厂房崛起之前,这里曾是一处满目疮痍的河沟。废弃空地上为何长出了“产业动脉”?仅以莱山区为例,以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为契机,按“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的原则,通过用途管制、市场配置,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探索更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
同时,建立“三闲”土地数据库,通过实地走访、无人机航拍、邀请第三方测绘等方式,将批而未供、城镇低效用地、闲置土地等沉睡资源上图入库、登记造册。深化“标准地”改革,以“承诺制”+“标准地”方式组织实施重点项目,贯彻落实省、市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相关意见,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比。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速土地利用方式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
全程“零打扰”
静悄悄寻找“地下宝藏”
自2023年6月起,牟平区西王从地区深达千余米的地下,一场听不见、感不到的“绿色勘查”,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悄然进行。
为将勘探对周边村民的影响降到最低,负责实施勘探的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将施工场地设在园地,避免了侵扰树木尤其是保护性植物。设备搬迁运输全部利用已有道路,机台场地采取紧凑式布局,降低了地表占用。现场开挖的表土进行存储,并在工程结束后人工恢复。施工场地非硬化开挖区域全部铺设防尘网。
“不打扰”不只在于设备布局,更在于作业工艺。在钻机施工围挡外,金刚石钻头在地下全速开动时,现场噪声低于80分贝,而钻探施工位置距居民生活区均在500米以上,即使在最近的民房,噪音也不过40分贝,跟常人说话声音差不多。钻探作业使用环保泥浆钻进,泥浆池及沉淀池均做了防渗及隐蔽处理,避免了井液、污水和岩粉外溢,配备废油回收桶,并现场铺设防渗布,确保油桶不接触地面,废机油、洗件油回收率达到了100%。而在钻机撤场后,施工方清理了现场施工剩余材料及各类施工垃圾,分类、打包后送到指定地区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场地进行平整,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原貌。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全面实施绿色勘查,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与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相安无事,又能按时保质完成精准找矿,绿色发展理念如今已贯穿于立项、设计、实施、验收及探矿权日常监管的全过程、各环节。
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勘查管理科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大力推进“绿色勘查”,组织驻烟地勘单位、科研院所研发应用一基多孔、钻探现场油污收集与泥浆不落地等先进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烟台市已有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勘查示范,6个项目入选省级绿色勘查示范,6个项目入选省地矿局绿色勘查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今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将在市级开展绿色勘查示范项目评选,优中选优,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勘查优秀经验做法,实现矿产勘查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赢。
矿山“绘新妆”
废石废水均100%零排放
旭日初升,莱州市三山岛金矿的智能化调度中心里已经人头攒动。工作人员轻点触屏,井下5G信号覆盖的无人采矿机沿着既定路线抵达区段,开始精准作业。走出调度中心,以往矿山烟尘弥漫、车辆轰鸣的场面不见踪影,昔日裸露的山体披上绿装,与碧海蓝天彩云相映成趣。
作为我国最大的海底黄金开采矿山,三山岛金矿的“绿色觉醒”,实则是一场绵延15年的“接力长跑”。
2010年,他们率先编制《三山岛金矿绿色矿山建设规划》,绿色理念融入矿山规划的每个环节。201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响应国家“向深地进军”号召,建设亚洲第一深井——三山岛副井工程,采用绿色开采方式,开采回采率提升至90.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并开创了海底矿产资源绿色开采的先河;2019年,又投资2200万元启动三山岛金矿尾矿库闭库工程,回填100万立方米废石,种植柽柳4万株,坝体上植被覆盖率达100%,一道抵御海风侵蚀的绿色屏障傲然屹立。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昔日面目可憎的废石废水,如今成了“香饽饽”。矿山采用“无废开采”,废石部分用于井下充填,部分用于建材加工综合利用,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尾矿经过分级处理,粗颗粒制备充填浆料,细颗粒排入尾矿库。着眼“双碳”目标,金矿建设光伏车棚,每年发电量约90.9万度,可节约标准煤130.6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21.43吨;采用BOT模式建设水处理系统,矿井水处置率达100%,选矿废水循环利用率100%,废水实现了“零排放”。
让金色矿山闪耀绿色光芒,已是烟台绿色矿山建设的日常。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产资源保护监督科负责人介绍,以夏甸金矿、三山岛金矿为代表的绿色矿山典型经验,已被全省推广,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仅去年一年,全市建设完成了绿色矿山13家,建成总数达到27家。年内至少建成绿色矿山16个,年底前烟台市绿色矿山数量将达到85%以上。(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闪烁 姜楠楠 李靖 阎政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