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十四五”期间 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家”
“十四五”期间,圆明园石柱、丰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特别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美国79年后回归祖国。

子弹库帛书
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解冰表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涉及国际政治、法律、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重因素,工作的开展基于尚不完善的国际秩序规则和不同国家的共识与合作,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现已完成的追索工作中,最长的一项耗时25年。
我国通过加强法规建设与参与国际治理,为流失文物追索奠定基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纳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相关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中的跨部门协同力度;推动开展历史上流失文物的溯源和流转历史研究,为流失文物追索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与27国签署政府间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协定,联合18个国家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扩大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同心圆”。今年我国还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
新一轮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破获2000余案
追缴3900多件文物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国家文物局会同公安等部门,持续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2022年新一轮专项行动以来,各地侦破文物犯罪2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900多名,追缴珍贵文物3900多件,严厉惩治各类文物犯罪活动。
文物保护立法也实现重要突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织牢文物保护防护网,标志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公布,理顺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有力保障我国水下考古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构筑起了依法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记者丨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 蒋雯丽
摄像丨周俊杰
排版丨陈翩翩
编辑丨林舒琪
审校丨吴蔚
监制丨王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