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5日,石家庄市石美集城市微度假中心3号馆的石美书殿内,小朋友在翻阅书籍。(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当今快节奏时代,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保持思维活力、抵御认知退化的关键能力。人们也愈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密码,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那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汲取知识,成为终身学习者?阅读又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本刊邀请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结合自身丰富经验,深入剖析阅读的意义与方法,探讨从阅读开启终身学习的有效路径,为我们勾勒出阅读与终身学习的深刻关联,为广大读者答疑解惑、指引方向。
——编者
做终身学习者,从阅读开始,最简单的一个逻辑,就是任何学习都从阅读开始。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毕业后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停滞不前,如同耗尽电量的干电池,而不是蓄电池。
学习应尽早开始,0岁便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让孩子从小感知社会、外界和知识,激发各种兴趣,能为其今后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定基础。即便像我今年75岁,也依然需要学习。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以学习是否有用作为判断标准,这导致阅读常被认为无用而被忽视。但实际上,阅读应贯穿一生,哪怕99岁,只要有兴趣,就应该阅读。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呢?2017年我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了一本书,叫《阅读力》。这本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重印了11次。其中关于阅读的意义和方法,在此推荐给大家。
读以致知:满足求知欲
读书是为了求知,人类是地球上求知欲最强的动物,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我们要读书。无论是小说中男女的爱情故事,还是火星探索、深海潜水等与日常生活看似无关的事物,都能引发我们的兴趣。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朱熹也指出由于无法实践所有事情,所以要通过读书求知,亚里士多德更是将求知欲视为人的天性。
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人论》,作者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卡西尔经过大量的论证,得出“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结论。文字是重要的符号。通过阅读,我们认识符号,进而认识社会、关系、规律和所处环境。随着AI的发展,我们更要提升阅读能力,否则容易被AI误导。读以致知是阅读的基本目的,也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动力。
读以致用:助力成长发展
“书到用时方恨少”,阅读的作用不言而喻。曾有人提倡多读“无用之书”,认为有助于提升修为和思想,但阅读的实用性同样不可忽视。读以致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大量的科学研究,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缺乏阅读,我们就难以获取足够的符号信息,无法进行写作、研究和创造。
在教育领域,过去应试教育和刷题教育盛行,不利于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如今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阅读,希望通过校园阅读和阅读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领悟和应试能力。例如,教育部新课标规定高中必读书目有《红楼梦》和《乡土中国》,但当《红楼梦》成为应试工具,出现上千道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刷题时,就背离了阅读的初衷。《红楼梦》博大精深,那么多人物,那么多小故事,高中生阅读时应体会其社会意义和情感体验,而非进行红学考据或死记硬背。所以我觉得,读以致用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个人成长、素质提升、思维拓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读以修为:提升个人修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阅读对个人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读书能帮助我们的言行举止更讲究、得体。事实上,读以修为对建设书香社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而言也非常重要。以出版行业为例,从业者具备良好修养,才能与作者顺利交流合作。
孔子在《论语》中与子路的对话,阐述了阅读与修为的关系。他指出,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的人,如果不好好学习(读书),会分别出现愚、荡、贼、绞、乱、狂六种弊端。比如,只追求仁义道德却不读书的人,容易受人愚弄;喜欢智慧却不好学的人,行为可能放荡;讲究信誉却不读书的人,可能会出卖他人;心直口快却不读书的人,容易出口伤人;勇敢却不读书的人,可能会犯上作乱;刚强却不读书的人,可能狂妄自大。所以“六言六蔽矣乎”,就是读以修为。
读以修为是一辈子的事情,从小孩到老人,一生都需要通过阅读来修养身心。老年人通过阅读,能让身心更健康,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不是说读书就能解决一件事,可能只是放缓一下心情,使得我们更松弛,阅读可以带来精神上的帮助。
读以致乐:享受阅读乐趣
成为终身学习者,快乐是前提。有人对“全民阅读”有误解,认为读书应基于个人兴趣,不应强制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提倡全民阅读,并确定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同时发表了《宣言》,讲述了社会阅读、全民阅读的目的。其中有一段话,“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不应被强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阅读,自由选择书籍,无论是爱情小说、历史小说,还是不同作家的作品,没有人强制,都可以随心阅读。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带来的快乐体验非常重要。在古罗马、古希腊,有专门为他人读书的家政服务,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喜马拉雅听书、出版社听书等方式满足听书需求。
读以致乐,是阅读四大目的中最重要的,我认为也是全民阅读的最高境界,它能让阅读持续下去。
作家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写得非常好,他说20世纪70年代时,家里的书都被父亲锁起来不给看,他跟哥哥两个人偷他父亲的书,然后被打。作家莫言,小学辍学以后在村里四处借书来看。有一个同学家里有《封神演义》,他想借,同学说你帮我把这筐麦子磨完就借你。莫言一想,也没有办法,就帮他推磨,推了一个下午,一筐麦子磨完了,借来一本《封神演义》。他们因为对阅读有兴趣,通过学习积累,日后就成了有写作冲动的作家。
有了读以致知的动力、读以致用的效用、读以修为的需求和读以致乐的体验,我们的终身学习是可以成功的。闲暇时读书能带来快乐,相比刷一天社交媒体,读完一本书往往能获得更多人生的启发和收获。
《阅读力》这本书封面上有八个字“忙时读屏,闲时读书”,我们要做终身学习者,要根据不同状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享受阅读。
读以得法:掌握阅读方法
以上讲了四点经验,为何阅读,那么“怎么读”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朱熹有一个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着紧用力。
第一,循序渐进。无论是知识还是体验,都需要循序渐进,这是基本的阅读规律,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尤其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让孩子因难度过高而失去阅读兴趣,所以要循序渐进。
第二,熟读精思。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多年,和熟读精思有很大的关系。汉代开始儿童10岁以前都要读书,背诵韵文启蒙,后来有书馆、书师,一本本地讲,这就是熟读精思。有人认为这是死记硬背,但它对培养阅读和理解能力效果显著。比如“诗词大会”,参与选手不仅是比较背诵古诗词的熟练程度,还要看谁的阅读理解更高妙。
第三,虚心涵泳。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轻易地否定书籍内容,里面肯定有它的味道、见解。哲学家熊十力曾让一位学生去读一本书《读通鉴论》。结果那位学生说《读通鉴论》这本书存在四个问题,遭到熊十力的斥责。这告诉我们读书应先了解他人的观点。
第四,切己体察。要联系自己,与自己的经历、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思考。我的阅读力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阅读兴趣,第二个层次是阅读习惯,第三个层次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又有三个层次:第一,读懂一篇文章、一本书的能力;第二,有研究判断一本书的能力;第三,联系实际、联想创新的能力,这是尤其重要的,也是朱熹说的切己体察。
举一反三是《论语》里很重要的观点,“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他说,“回,闻一知十”。跟颜回讲一件事,他能想到十件事。跟我说一件事,我能想到两件事、三件事就不错了。我们的孩子能闻一知二、知三就不错了。所以孩子读了书,学习没有什么长进,那就是没有联系实际,没有联想创新,没有闻一知二、知三也。所以切己体察,将阅读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能力由此能得到提高,阅读的效用得到显现。
第五,居敬持志。把阅读、学习当作志向,而且是很庄重的一件事,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尚的志趣,那肯定会很好。
第六,着紧用力。读书要着紧用力,不能读一句就扔一边,过两天又想起来,要专注投入,不能半途而废。
朱熹的读书六法,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对提高阅读质量很有意义。

4月16日,石家庄呈明书店内,读者正在享受阅读时光。河北日报记者 杨明静摄
重复阅读的价值
我们应该重视重复阅读。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重新阅读曾经读过的书,绝对是旧语新知,往往能有新的启发和感悟。比如青年时读《红楼梦》和多年后再读,感受会大不相同,能在这当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新的领会、新的收获。比如,一本大家都知道的书《小王子》,现在有100多个版本。《小王子》看起来是童话书,实则蕴含丰富哲理,不同阶段阅读会有不同理解,值得反复读。
英国有一位阅读学专家叫钱伯斯,有一些高中生请他推荐大学备考要读的书,他推荐了《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简单的绘本。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人的安全意识、环境意识、他者意识等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论语》里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说明了重复阅读的价值。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向他人讲述,能梳理思路,加深理解,发现自己没注意到的问题,实现温故知新。
找到挚爱之书
“一定要找到自己最喜欢读的书。”这句话我跟中小学生讲过多次,后来跟大学生也探讨这个问题,有些人矜持不回答,有些人可能是真答不出来。找到自己最喜欢读的那本书很重要,那本书将成为你终身阅读的伴侣。
当我们喜爱一本书时,我们讲起它会头头是道、眉飞色舞,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这种快乐体验能促使我们阅读更多书。相反,如果对所有书都不喜欢,浅尝辄止,阅读就难以融入生活。随园主人袁枚曾写过一篇文章,根据人的不同情绪和心境推荐读什么书。比如心情不好时读《庄子》,情绪亢奋时读《论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心来挑选适合的书阅读。
要谨慎选择阅读书籍。前面是“怎么读”,事实上“怎么读”就带来了“读什么”。在选择阅读书籍时,不要迷信必读书目。中学生要做大量的作业,很难读完所有必读书,但同时还要广泛浏览其他书,找到自己应当读的书和喜欢读的书。你喜欢读的书就是你最重要、最需要读的书。
要读打底子的书。《阅读力》强调了“应知书”的重要性。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工作的人,需要了解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代表作,以及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典籍。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打底子的书必不可少。比如学文学的人,要熟读唐诗宋词等经典,了解现代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
作家梁晓声说他在北京语言大学当教授时,面试当代文学研究生,发现学生不知道王蒙这位重要作家,这反映出他们对专业打底子书籍的忽视。所以,我们要读好打底子的书,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还要关注口碑好书。口碑好的书也值得一读。榜单很重要,要读打底子的书、当下受到关注和推崇的书,因为这些书往往代表着社会思潮和大众关心的问题。把打底子的书和口碑好的书这两种书读好。
另外我还特别希望,社会多开展各种各样的全民阅读诵读活动。诵读活动对我们的阅读兴趣、阅读爱好、阅读效果都有直接帮助。
我们读书是为了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从而实现终身阅读的生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朱熹的读书六法,重复阅读经典书籍,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根据不同情境找合适的书来读。鲁迅说阅读是一次冒险,希望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成长,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聂震宁)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