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已成为破解创新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基石。
泉州市科协于2024年10月正式启动产学研合作试点工作,聚焦泉州产业集群,着力构建“需求导向、平台支撑、机制创新、智力赋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导入科协组织的资源优势,破解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堵点,为全面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与产业转型升级作出科协贡献。
搭建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去年以来,在泉州市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的战略布局下,泉州市科协强化顶层设计,打通了一批制约当地产学研合作的痛点、堵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泉州市科协成立了工作专班,着力遴选、扶持一批服务能力强、与企业联系广泛,且具备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产学研平台。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补助、资源导入等多种形式,与这些平台展开深度合作,全力畅通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链接通道。
经过一系列发动申报、评估筛选等工作,2024 年 12 月,泉州市成功搭建起 7 个产学研平台。这些平台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双向导入创新要素和资源,进一步密切了当地的产学研合作,服务产业升级发展更加高效,服务科技人才也更加精准。
创新机制,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产学研合作要见实效,体制机制创新是突破口。一段时间来,泉州市科协在这方面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需求精准对接工作取得良好进展。在短短 3 个多月的时间里,产学研平台的工作人员累计走访企业 481 家,重点对 98 家企业进行了深度对接服务,精准收集到企业技术攻关需求 52 项,还组织开展了 1 项行业性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通过产学研平台,新征集到企业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 75 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成果转化实效突出。智能制造、专利应用、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推介活动一场接一场,共成功举办 12 场。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 24 项技术成果(专利许可转化)在 13 家企业落地,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另有 25 项技术成果也进入了深度对接阶段。值得一提的是,推动的联合攻关项目 1 个,获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成功实现了南安市近 5 年来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零的突破。
在探索试点经验上,以 “研发 — 应用 — 改进” 循环机制成功推动解决了 1 项产业共性难题,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产业升级经验。还进行了 1 次专利技术金融化服务探索,帮助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融资 1000 万元。对晋江经济开发区 100 余家规上企业进行深度调研,收集其技术瓶颈和技术需求,并完成了晋江经济开发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1 篇。此外,通过平台建立了 “政府 + 行业 + 企业 + 高校” 四方联席会议制度,深度推动了高校产教融合和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还探索构建了 “高校专利开发许可 + 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模式,引入外地高校 3 件专利在泉州企业实施转化。
高端智力协同 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汇聚高端智慧,携手产业共进。今年 3 月,泉州市科协率企业奔赴福州、厦门、合肥、上海等地,拜访了郭光灿、刘文清、俞汉青、朱美芳、姚建年、付贤智、郑兰荪、张久俊、孙世刚、林圣彩、谢联辉等 11 位院士。随行的 5 家企业抓住难得机遇,现场对接技术需求 9 项。
郑兰荪院士在石油化工领域与泉州相关企业对接;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技术应用领域,与泉州对讲机产业开展合作;俞汉青院士团队将与华净创新科技、南安华南师大绿色低碳研究院合作推动紫外LED光源应用、推动染整污水处理产业化;朱美芳院士联合特步集团研发绿色环保鞋材及抗菌抗病毒面料;刘文清院士与九牧集团合作开发陶瓷工业废水处理、卫浴环境监测等技术……
院士资源不仅带来技术突破,更催生更多合作意愿:郭光灿院士支持泉州市科技馆建设量子科普展厅;俞汉青院士团队拟与在地研究院共建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刘文清院士推动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活动来泉州举办......院士们还围绕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校地协同等提出建议,为泉州科技经济融合“把脉开方”。
持续发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征程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命题”, 泉州市科协勾勒出清晰的“作答思路”:如常态化联系服务院士专家,打造“六个一”服务机制;推动量子通信技术与对讲机产业深度融合,争取中国工程院学部会议落户泉州;通过省科协年会、海峡两岸工程师论坛等平台引进高端智力;创新“走近院士”“科协发布”等品牌活动,摄制院士风采短片;持续深耕企业需求,在技术推介、人才引育等领域重点发力……
“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指南。”泉州市科协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泉州市科协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泉州样板”,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王晓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