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南京举办的2025 肉牛产业新质生产力大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苏华维针对中国肉牛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我国肉牛产业应该走特色化突围之路,而破局关键在于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

苏华维表示,中国肉牛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形势也比较复杂,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是一大问题。“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草饲牛肉存在天然成本优势,我们的出路在差异化竞争。”对此,他提出双轨发展路径:具备饲料资源优势的牧区,可生产大宗牛肉参与国际竞争;多数地区则需立足本土市场,以品质化、特色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关于如何打通产学研堵点、以科技赋能肉牛产业,苏华维指出,科技的发展,一定要跟企业、产业紧密结合,应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需求导向的科研体系,培养更多产业人才,形成“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支持”的闭环。即由企业提出实际技术难题并投入资金,科研院所进行针对性科研攻关,政府提供补助及相关支持。
“产业需要的是链式解决方案,而非单点突破。”苏华维强调,应搭建成熟技术对接肉牛产业的通道,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他认为,对于产业共性难题(如种源卡脖子问题),可由政府主导协调科研力量集中突破,同时鼓励企业联合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的个性化技术。此外,还应建立市场信息反哺生产端的通道,以消费升级需求引导技术投入方向。
在苏华维看来,这种“解题式”协同模式或将成为肉牛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走稳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关键引擎。“我们希望科研单位的技术,能够真真切切地促进肉牛产业发展,也希望更多企业、专家能够加入进来,共同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
据悉,本次大会以“业兴在牛惠三农,链动于民促振兴”为主题,由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主办,中国财富网与南京牧云农牧科技集团联合承办。大会聚焦畜牧产品供应、食品质量安全及农牧民增收等议题,搭建跨领域对话平台,力求深入探索肉牛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新方向、养殖新技术、市场新零售。(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