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装修知识 建材知识 家具知识 家居知识 电器知识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能治愈能社交,深圳年轻人迷上CityDig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9:01:00    

挎着竹篮,手持小铲,约上三五好友,直奔郊野田地,目光炯炯在草丛中搜寻“季节限定”。蕨菜、荠菜、马齿苋、蒲公英,每发现一棵,便小心翼翼挖出,放进篮子里,动作一气呵成……继City walk、“抱树”、捡秋之后,2025年的泼天流量,被年轻人送给了都市大型寻宝游戏——挖野菜。

深圳“打野”攻略刷屏

CityDig风潮正当时

“打野”,原本是一个游戏战术术语,今年成为了挖野菜的代名词。数据显示,该话题在小红书上已有2亿次浏览量、92.1万次讨论,热度还在持续攀升。深圳的梧桐山、银湖山、阳台山、马峦山等郊野区域,作为“打野好去处”被挖掘出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些地方都涌现出“打野”的身影。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挖野菜,挖的不是物质,是体验。“看这又肥又嫩的乌毛蕨!”市民苟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把刚采摘到的野菜,言语间洋溢着喜悦。他表示很享受发现野菜的过程,春天以来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不同环境体验野菜“集邮”,目前已经采集到了水蕨菜、乌毛蕨、笋等丰富种类。

▲市民展示“打野”所获的乌毛蕨。 受访者供图

和苟先生一样被野菜治愈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野外一番斗智斗勇后“斩获”水芹菜的市民蒙蒙,自认为“从小在钢筋森林中长大”,内心深处渴望着触摸土地的脉动,辨识野菜,观察生态,对“踏青挑菜”传统风俗的实践,正是一次与自然亲密联结的机会。

▲社交平台上有大量挖野菜相关的讨论。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社交平台上有大量挖野菜相关的讨论。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去“打野”往往意味着要徒步山野,野菜的辨识和采摘也需要一定技巧,因此挖野菜从一项简单的郊游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新的社交方式。记者搜索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打野搭子”的招募帖层出不穷,各种挖野菜小组也应运而生。职场白领、学生、自由职业者等不同身份的年轻人,因对野菜的热爱而结缘。有人在网上制作野菜地图,分享辨别野菜的实用技巧与趣味故事;有人发起“盲盒挑战”,组队前往随机地点探险;还有人张罗起野菜版的“交换春天”,带着自己挖到的艾草,与陌生人交换野菜,共享收获。

小铲子撬动“大能量”

重塑都市休闲逻辑

小小野菜,大大能量。一把折叠铲、一个环保篮构成的“打野套装”,以近乎零成本的姿态,颠覆了都市休闲逻辑。相比此前大火的露营,90后宝妈高女士认为挖野菜体现了一种“重体验、轻物质”的消费观,“如果想带娃露营,从帐篷、桌椅到一些小用品,光是准备起来都费钱费力,挖野菜就轻松了,铲子袋子和孩子,带上就出发。”这也恰好与Z世代“反内卷”的生活哲学同频共振。

“挖野菜”的风靡也带动了深圳旅游消费热潮。深圳有商家创新推出集研学旅游、团队建设等为一体的野菜采摘活动,配备专业指导与交通接送,价格在百余元左右。记者查看活动细则时注意到,除了满足休闲娱乐需求,这类侧重研学的活动,还会规划设计合理的“打野”路线,引导游客辨识野菜、科学采摘,比如保留根部、清理采摘残留物、恢复场地原貌等,加强参与者的生态责任感;此外,往往还结合《诗经》等经典文献,深入挖掘野菜所承载的中式生存智慧与诗意情怀,使其成为一堂生动且富有内涵的文化通识课。

胡乱“食野”风险重重

科学“打野”乐在其中

“打野”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可作为娱乐之选;然而“食野”之事,绝不可随意为之。近日,深圳市疾控中心就在官方公众号上公布了一则案例,有市民误将登山时捡拾到的油桐子当作“山核桃”,食用后上吐下泻,所幸吃得不多且及时送医救治,否则可能损伤肾脏等器官,甚至有生命危险。提醒广大市民,户外“来路不明”植物的果实不管是否认识,最好都别碰。深圳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也在微信上发布推文,强调选择野菜时,要避免采摘花坛边、路边、矿厂附近的野菜,因为这些地方可能存在污染风险;如遇不认识或辨识不清的野菜,不要采摘,以免误食导致食物中毒。

其实,除了挖野菜,深圳还有一些既有趣又有益的方式,同样可以体验沉浸感满满的野趣:

·加入市民花田志愿者巡护队。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市民花田,是一个“返璞归农”的城市空间,不仅四季繁花不断,而且形成了花田市民种、养、管的良好氛围。成为志愿者,可以参与花田的选种、栽植、养护等各个环节,付出辛勤劳动,感受田园风情。

▲市民花田。 深圳晚报实习记者 迟浩艺 摄

▲市民花田志愿者巡护队介绍牌。 深圳晚报实习记者 迟浩艺 摄

·去园博园走“诗经步道”。今年以来,园博园内设置了一条“诗经探索·自然研学路线”,串联起了包括狼尾草、莲等在内的23种《诗经》提及的植物,提供融合古典诗歌与现代植物知识的科普体验。

·打卡坪山金龟自然书房。作为国内首家以“自然”为主题的书房,这里除了可以大口吸氧的开阔环境,还陈设着不少昆虫标本、动植物彩画、海洋生物讲解图等,行走其间就像上了一堂特别的自然知识课。

▲金龟自然书房。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金龟自然书房。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深圳晚报记者 程旭薇 实习记者 迟浩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