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装修知识 建材知识 家具知识 家居知识 电器知识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稷下谈 | 让“看不见”的历史“听得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9:23:00    

“你们推出‘银领有为·淄博工业记忆’活动,用新闻战线工作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拼搏精神,助力实干争先的浓厚氛围”,“感谢你们的辛勤奉献,(这)让生活在淄博的老同志,(有了)无比的自豪感、幸福感”……

近日,我们收到了一份贴有4张邮票的挂号信,寄信人是86岁的蒋玉军。数日后,我们前往蒋玉军家中,发现他不仅将《鲁中晨报》上“银领有为·淄博工业记忆”的系列报道一一珍藏,还用中性笔勾画“重点”。而在收到这封信之前,我们接到了许多电话,比如有位刘女士来电透露,其97岁的父亲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近来一直在整理回忆录,邀请我们前往采访。更有读者打来电话提供线索,要求我们加大报道力度,“你们再不快点采访,有些‘工业记忆’可能就要被彻底遗忘了”。

在紧锣密鼓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近年来凭借“人好物美心齐”出圈的淄博,为什么能跨入“网红城市”行列?众所周知,淄博的“走红”,得益于政府、商家、景区、市民的主动作为,也离不开媒体的持续关注。不过,随着新时代“淄博故事”在网络上变得立体生动,如何把充满力量的城市故事讲好,需要更多了解淄博、关心淄博的“讲述人”。

以此为契机,“银领有为·淄博工业记忆”着眼于离退休干部这座富矿,透过他们讲述的奋斗故事,以城市之名致敬伟大时代的奋斗者,体现城市的转型变迁,是一次对淄博发展的记录,也是给淄博设市70周年的献礼。正如一位老同志所说,“淄博是一座看得见的城市,也是一座‘看不见’却‘听得见’的城市,它活跃在通过口耳和纸笔生成的故事里”。

在采访的过程中,淄博市委原书记杜祥荣欣然为我们这组策划题字,并逐字推敲修改采访他的稿件细节,报道发布后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后的采访对象,我们也都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一次次上门沟通交流。他们戴着老花镜,拿着笔认真修改的样子,与最终发布出来的稿件、视频也因此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了淄博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随着稿件的推出,先是淄博市档案馆方面高度评价这组策划,并希望活动结束后将相关资料移交存档;淄博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也有意将相关访谈资料留存或充实文史资料;4月9日,《中国老年报》头版倒头条重磅报道了这组策划,称“在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注重挖掘典型事迹,引导老同志讲述珍藏的老照片、老物件背后的奋斗故事,同时现场录制访谈影像,最大限度保留老同志原汁原味、鲜活生动的语言”。

随着“银领有为·淄博工业记忆”这组策划得到社会各界的良好评价并引发热烈反响,我们也在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如今的淄博,为什么需要更多“讲述人”?

当前淄博正处于加力发展、奋力赶超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环境,这需要淄博主动出击为主流媒体架起读懂淄博的“桥梁”。

作为有着120余年现代工业文明的城市,淄博有着悠久深厚的工业底蕴和立体丰富的工业记忆,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瓦、一河一湖皆是故事。让老同志站出来讲述他们与淄博工业的故事,不仅可以给城市形象加分,还能对给当下的城市发展有所启发。正如淄博市委老干局的一名党员干部所说,“有些故事,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但深受启发,对未来工作开展很有帮助”。

有故事的淄博每一天都呈现着新的变化,借主流媒体引领作用讲好城市故事,展现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银领有为·淄博工业记忆”被热议的背后,是务实的淄博讲出了更好的城市故事。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王继洋 视频宋明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