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给城市洪涝防御带来极大挑战,如何打造江河安澜的宜居韧性城市?近日,《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下称《规划》)由市水务局正式印发实施,《规划》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定位,规划至2035年构建起安全可靠、通畅稳固、低碳韧性、智慧高效的高质量防洪(潮)排涝体系,实现“雨润羊城、江河安澜”,为广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上蓄、中泄、外挡”,系统提升防洪排涝防御能力
目前,广州市防洪、排涝体系基本形成,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200年一遇;城市治涝标准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但防洪排涝工作仍面临挑战。首先,城区极端降雨事件呈增加趋势,且倾向于发生短时、突发的降雨事件。近年来广州2020年“5.22”,深港2023年“9.7”极端暴雨,给城市洪涝防御带来极大挑战。
与此同时,最近30年广州市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下垫面“硬底化”十分明显,地面蓄滞能力减弱。未来城镇开发面积仍将持续增加,城市内涝压力日趋加大。此外,《2022 年中国海平面公报》预计未来30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将持续上升,进一步加剧防潮风险与潮水顶托引发的内涝风险。
《规划》提出,广州市位于珠江流域尾闾,外有流域洪水过境,内有本地暴雨致涝,北有山区洪水入城,南有台风暴潮侵袭,同受洪、潮、涝三类水患灾害威胁。根据不同水患成因,基于“千涌通百川、三江护安澜”的水系格局,规划提出“上蓄、中泄、外挡”的防洪体系总体布局,系统提升全市防洪(潮)排涝防御能力及超标准雨洪应对能力。
上蓄:对于流域性洪水,广州市依托珠江流域防洪布局,通过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东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在辖区上游进行拦蓄。对于流溪河、增江两条本地骨干河道,不具备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条件,本次规划不考虑水库拦蓄方案。
中泄:通过广州市辖区内江堤达标加固,安全行泄流域洪水,确保分洪通道畅通;补齐流溪河、增江两条本地骨干河道防洪短板,提高本地洪水过流能力。
外挡:以联围为单元开展海堤达标加固,抵挡南海台风暴潮,在保障防潮安全前提下,考虑生态功能提升。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规划》将广州市域范围划分为6个重要防洪保护区,分别是广州中心城区防洪(潮)保护区、珠江河口滨海防潮保护区、东江北干流防洪保护区、流溪河中下游防洪保护区、增江下游防洪保护区、两涌一河防洪保护区。
广州中心城区防洪(潮)保护区防洪标准为防御北江300年一遇、西江200年一遇洪水。广州城市治涝标准为20年一遇。对于遭遇涝灾后损失严重、影响较大涝区,治涝标准适当提高至50年一遇。
以105个排水片区为单元,因地制宜构建排涝工程体系,由内河涌、调蓄工程、排涝泵站组成,上下游分别与市政排水工程体系、流域防洪(潮)工程体系相衔接。结合广州自然地貌特征,105个排水片区可划为三类,即北部山林生态区、中部中心城区及南部平原河网区。规划按“拓通道、散调蓄、强泵排、定竖向”的排涝思路,加强蓝绿灰一体化海绵城市建设,消除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易涝点,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规划》还提出,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打造流域防洪数字孪生平台,完善防洪“四预”系统。同时加强公众参与,探索开展“网格滞蓄”行动;研究建立“专家点对点、单位面对面”工作机制;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快开展洪涝灾害相关科研工作;提高公众防灾避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