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装修知识 建材知识 家具知识 家居知识 电器知识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金融赋能:助力经济供需再平衡与结构转型升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3:40:00    

当全球经济版图加速重组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金融体系正经历服务逻辑的深刻变革。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与中美博弈的叠加效应,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博士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指出,经济结构在变化,金融所服务的客户结构也会随之调整,金融服务方式也应该跟着变。他强调,商业银行亟需构建“能力驱动”型服务体系,通过专业化能力建设与深度综合化经营适配经济结构变迁。

刘晓曙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后。2008年获“中国卓越研究奖”。
经济结构转型的双向挑战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旧经济结构不断被淘汰、新经济结构不断被创造的过程。”刘晓曙指出。我国制造业中研发投入前三分之一的领域工业增加值占比已达47.7%,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经济形态增速显著高于传统行业。但传统动能调整滞后导致供需失衡——房地产、基建等传统部门产能调整滞后,叠加贸易摩擦加剧外部需求收缩,形成双重压力。
对此,金融应“长短结合”:长期应构建专业化能力体系,通过深度综合化经营匹配新经济高风险特性;短期要创新消费金融产品释放内需,重点支持新基建、高技术制造业。
货币政策的平衡逻辑
针对2025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刘晓曙解析其三重逻辑:降息会直接降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而带动企业和个人贷款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准释放流动性增强信贷供给;结构性工具定向灌溉科创、绿色等战略领域。
他特别指出,政策信号本身具有信心提振效应,这对当前市场预期管理至关重要。
外贸突围的金融方案
面对美国系统性加征关税,刘晓曙提出三条解法:一是为受关税影响的企业提供资金周转支持;二是强化外贸企业的跨境风险保障与汇率管理;三是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
科技金融的破局关键
尽管政策层面已形成“基金+注册制+产品创新”的支持体系,刘晓曙指出深层矛盾——银行风险偏好与科创企业特性存在根本错位。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和长周期的特点,当前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更倾向于投资风险相对较低的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导致最需要资金来启动研发、开拓市场的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破解之道在于建立知识产权动态评估模型,发展“耐心资本”引导长期价值投资。
资本市场改革深水区
对于长期资本入市瓶颈,刘晓曙直指两大症结,一是随着资本市场监管的日益加强和上市标准的提高,IPO退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二是资本市场整体上市公司的质量有待提高,中长期资金可以投资的优质公司数量有待增加。为此,他建议重点关注并购重组的退出渠道建设,同时支持更多代表新经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企业上市,形成更多优质投资标的
普惠金融的结构性矛盾
尽管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32万亿,但仍存在深层失衡。一方面,头部明星企业信贷资源过度集中;另一方面,长尾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未被满足。在刘晓曙看来,破题需要多方发力,商业银行建立细分行业风险评估模型,政府打通税务、海关等部门数据壁垒。
刘晓曙在专访中强调:“商业银行要加快‘能力驱动’的战略转型,提升专业化能力,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迁。”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期,金融体系既要做经济波动的减震器,更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唯有通过系统性能力建设,才能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战略升级。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王璐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