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评论员 刘思嘉
近日,“一网民为博取关注编造‘2 岁女儿被抱走’”,这一事件在网络空间掀起一波舆论热潮。恐怕没人能料到,这场本应关乎爱与善意的接力,竟是一场令人唏嘘的闹剧。
起初,这位网民诚恳的求助、网友共情的转发,展现出网络空间应有的互帮互助氛围。当无数人关注这个“失踪”的孩子时,短短数日后,随着警方通报相关真相浮出水面,公众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揪心”演变成了“愤怒”。甚至有网友痛斥:“拿孩子编故事博流量,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8月18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为博取网络关注编造“2岁女儿被抱走” 发布者被行拘》一文。
在如今信息以秒速传播的时代,“流量”二字仿佛成了一把收割利益的万能钥匙。有人靠它一夜成名,有人靠它名利双收。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抓住流量的尾巴,就能在网络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但是,这种为流量铤而走险的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更是在消耗公众的同情与信任。就像这次事件中的造谣者,或许最初只是想借着“孩子走失”的由头博取关注,却没料到流量的火种一旦点燃,便再也难以掌控。
最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当地公安机关依法对造谣者作出了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
其实,追逐流量并非原罪,但将流量凌驾于真相、道德,甚至法律之上,必将使自身陷入泥潭。正如这场“寻人启事”反转风波,当造谣者敲下虚假文案的那一刻,闹剧早已注定。

中国网信网截图。
今年7月底,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的通知,将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不做标注以假乱真以及专业领域信息不实等问题列为重点整治内容。这一专项行动的出台,直击“流量至上”背后的顽疾。这不仅是对为博流量不择手段者的警示,更是对网络生态的一次“大扫除”,为的就是还公众一个清朗、真实的网络空间。
也有人辩解:“在真相未到达时,我哪知道什么是真相?相信我所见到的,又有什么错呢?”这种论调看似有理,实则是对社会责任的自我逃避。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我们所点击的每一个链接、发出的每一条评论,都可能成为推动舆论走向的力量。我们不能仅凭一段剪辑过的视频、几张刻意摆拍的图片就轻易共情转发,这种行为看似是“主持正义”,实则可能沦为“流量游戏”的帮凶。
造谣“逐流量”的行为终究是亲手搬起石头,砸下去不仅伤了自身,更是伤了社会的信任。“清朗”行动不是一阵风,而是守护网络文明的长久之策,每个网民都应把它当作标尺看待。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