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秋玲 沈钊
广东正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网络环境。7月24日,第三批优化网络环境典型案例发布,一批涉事账号被依法禁言、关闭,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部分账号主体更被依法刑拘。广东以实打实的行动,亮剑涉企网络违法违规行为,为营商环境“清障护航”。
而在6月26日,广东省委网信办等14部门已联合出台《广东省依法维护企业网络权益若干措施》,围绕六个方面提出20项具体举措,旨在重拳整治“自媒体”充当网络“黑嘴”等突出问题,全方位维护企业与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为广东企业的成长壮大筑牢网络屏障,全力营造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质网络环境。
广东系列措施明确了“涉企信息发布需基于事实”的底线,对通过编造虚假信息、恶意抹黑攻击企业等方式扰乱营商秩序等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态度。
涉企网络违法违规行为表现多样
记者梳理近期广东通报的多批典型案例发现,涉企网络“黑嘴”的违法违规行为正呈现出多样化、规模化特点,主要聚焦以下类型——
恶意谋利型:以“通信圈”等账号为代表,通过长期集纳炒作行业负面信息、发布不实内容抹黑企业,再以“删稿”为由索要“茶水钱”“删稿费”,形成“造谣—敲诈—获利”的黑色产业链,涉嫌敲诈等违法犯罪行为。
流量炒作型:“大*财经”“美*研究社”“大*财经Pro”“王*伟”“科技*世绘”“锦*”“解*decode”“黑*良驹”“凤*财经”“量子*线”“商*科技场”“贾佳 HondaYes”等矩阵账号,通过“标题党”“带节奏”“断章取义”等手段,蹭炒涉企热点事件,甚至在企业澄清后仍持续歪曲解读,编造“供应链迁移”“民营企业离场论”“吸纳税人的血”等谣言,或使用“大清算”“死亡榜单”等侮辱性词汇,恶意煽动公众情绪,以抹黑企业为代价换取关注度。
商业竞争型:部分账号如“某某科技”“某酷网注册账号”,通过捏造“利益输送”“虚假宣传”等无依据内容,或借发布不实信息之机推广自身维权、咨询业务,本质上是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打压同行,破坏市场公平秩序。
从公开通报可知,相关平台已依法依约对涉事账号采取禁言、关闭等处置处罚措施;部分属地公安机关还对某些账号主体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谣言发布者闫某某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护企专项行动激活了发展动能
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和“粤·清朗 亲清护企”优化营商网络环境等专项行动,其治理逻辑与现实价值何在?
对此,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廖建勋律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主动清理网络环境,绝非简单的“内容治理”,而是对企业营商逻辑的深度重塑:从形象维护的“被动防御”,到权益保障的“制度托举”,再到发展动能的“生态激活”,每一步都在重构“网络空间的商业规则”。
他认为,在数字经济当下,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有利于践行“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法则,当越来越多企业能在清朗网络中“轻装上阵”,经济的创新活力与韧性能迎来更广阔的释放空间。
“自媒体侵权案例中,企业常陷入‘谣言病毒式传播’困局,短时间内谣言乱飞,企业往往难以招架。”廖建勋说,政府通过溯源查处恶意账号、下架不实内容,切断谣言的二次传播链,能让企业免于陷入“自证清白”的消耗战。
“网络环境清理的深层意义,更在于重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逻辑。”他进一步指出,当恶意差评、虚假黑稿等侵权内容被系统清除,企业便能回归“价值本质”竞争,将资源聚焦于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让“品牌信任”回归到“价值创造”的正向循环。从长远看,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声音
“以更大的信心和力度推进在广东兴业投资”
广东的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以更大力度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网络合法权益,不仅是以法治护航民营企业发展,更是织就了一张让民营企业在粤敢于投资、勇于创新、安于发展的安全网、放心网。作为深度扎根广东的民营企业,京东这些年来持续加大在粤的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带合作和乡村振兴投入,都离不开不断优化的营商网络环境。下一步,京东将以更大的信心和力度推进在广东兴业投资,为广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京东集团相关负责人
广东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为企业注入了强劲信心!作为平台,我们深切感受到政府在打击涉企网络侵权、畅通政企沟通等方面的务实措施。YY将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持续加大技术投入,推动直播+产业深度融合,为广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平台力量!
——YY相关负责人
对话律师
网络清理:公权支撑与规则完善双利
羊城晚报:您是否代理过企业状告自媒体网络侵权的案件?办理这些案件过程中,感觉企业维权、取证过程是否顺利?
廖建勋:代理过相关案件,感受到企业维权需求迫切,因网络侵权对其商誉、业务影响大,甚至会导致订单下滑、合作方质疑。此类案件办理流程长,从证据固定到责任认定均有挑战:一方面,侵权主体难确定,部分自媒体通过匿名、假名、虚假注册或第三方代注册等方式层层嵌套,需向平台发函或申请法院调查令获取真实信息。
另外面临证明侵权损失复杂,商誉损失难量化,直接经济损失难确定的困境。
羊城晚报:企业面对自媒体网络侵权维权不易,有何建议?
廖建勋:建议企业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发现侵权内容;注重证据固定专业性,尽早联系公证机构或采用区块链存证等技术确保证据效力;提前梳理自身品牌价值、业务关联数据,以便快速证明损失。
羊城晚报:从法律角度分析,自媒体哪些行为容易构成对企业的侵权?
廖建勋:自媒体“散布虚假信息、使用贬损性词语、传播未公开的商业信息”等行为易构成侵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散布虚假信息导致企业社会评价降低,需承担侵权责任。恶意使用侮辱、贬损性词汇评价企业,超出合理评论范畴,侵犯企业名誉权。在判定上,有时存在界定难情况,比如合理的舆论监督、产品测评被允许,但部分自媒体打着相关幌子发布侵权言论,特定情况下难以判断是正常表达还是故意侵权。
羊城晚报:在类似自媒体侵权案件中,各方应如何帮助企业?
廖建勋:企业维权难点包括侵权主体难确定、证据收集与固定困难、损害赔偿难以量化、维权成本高昂(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时间,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各方可从以下方面帮助企业:政府部门联合整治,促使平台协助确定侵权主体;推动建立专门网络证据存证平台,运用区块链等技术确保证据真实不可篡改,方便企业快速固定证据。
同时,简化维权流程,提高执法和司法效率,缩短案件处理周期,降低企业时间成本。
羊城晚报:随着网络环境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在保护企业权益方面有哪些发展完善?这些完善有何作用?
廖建勋:2024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2024年9月1日施行),明确网络混淆、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第59条规定,禁止利用互联网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人格权益,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加强内容管理、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并及时处置违法信息。
上述法律法规,让企业维权有法可依,能依据具体条款确定侵权行为,精准主张权益,降低维权难度,提高成功率,如数据权益纠纷中可依相关法规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并从源头上遏制网络侵权,明确网络参与者行为边界,促使网络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羊城晚报:广东持续亮剑涉企网络违法违规行为,对企业在网络环境中维护自身权益有何启示?
廖建勋:清理网络环境的政策为企业维权提供“公权力支撑+规则完善”双重利好,企业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将法律武器转化为维护品牌权益、保障经营安全的核心能力。
建立“事前预防”机制,完善内部合规与证据留存体系,制定《网络侵权应急手册》,明确不同侵权类型响应路径,避免损失扩大。
关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政策动态,对曝光的同类侵权行为,主动向执法部门提供线索,借力行政整治扩大维权效果,形成“法律维权+行政监管”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