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寒食、清明,均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经过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的漫长演变,明清的时候,寒食节、上巳节虽然名称还在,但实际上已经与清明节合并了。
上巳节俗称“百五日”,即冬至后的第105天。先秦,上巳这一天,男女老幼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是一种清除不祥的仪式,官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一职来主持。当天,还会举行招魂避邪祭祀活动,人们编柳圈或者折柳枝带在身上驱邪。
汉代以后,上巳节的祭祀功能消失,变成了纯粹的游玩活动。到了宋代,理学盛行,上巳风俗渐渐衰微。
上巳节的消失,在山西旧志中有所反映。清乾隆《潞安府志》载:“三月三日,俗以此日为祓除,殊失上巳故典。”从旧志记载也可看出,上巳节修禊踏青、曲水流觞等内容,直到20世纪初还被少数文人雅士仿行。民国《灵石县志》载:“三月初三日,为‘上巳’,古人以为修禊踏青令节,迄今文人学士犹有行之者。”
在吕梁、临汾、长治等地区,上巳节的插柳习俗虽然沿袭下来,但已从最初的招魂避邪演绎为更现实的驱虫、避蝎。清康熙《永宁州志》载:“三月三日上巳,以背柳梢作圈插壁,避蝎。”清雍正《石楼县志》载:“三月初三日……上巳,取柳条作圈避蝎。”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发源于山西。其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年轻时流亡,在一次饥饿难耐时,随从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奉其食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重赏了当初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携同老母隐居到绵山。重耳遍寻不着,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宁死不出。后来在他死去的柳树洞里,发现他留下的劝重耳勤政廉政的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后人感其大义,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远古时期的改火旧习。古人为了防治火灾,每年初春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熄灭,然后重新钻燧取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寒食节。寒食节时北方天气寒冷,长达一个月不许举火,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清康熙《解州志》等多志记载:“断火一月,老幼不能堪”“岁多死者”。东汉时,并州刺史周举移风易俗,将寒食压缩为三天。清康熙《汾阳县志》载:“寒食节……禁火三日,谓‘禁烟节’。”后来,寒食节也慢慢演变为祭祖的日子。
在一些旧志中,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的融合。如清光绪《荣河县志》载:“清明节,蒸面作大兜鍪状,俗名子推,持以祭墓。”清嘉庆《介休县志》载:“清明,富家设牲醴鼓吹省墓,贫民亦造面饼,如盘蛇状,陈酒醴祭冢,归则曝面饼于篱棘上,俟干而后食,或谓取象龙蛇,寒食之遗也。”清光绪《岢岚州志》载:“清明节……前三日,不举烟火,各备冷食,以遵‘寒食’古风。”民国《翼城县志》载:“三月初三日,为‘上巳’……西北诸乡,以是日迎洁侯介子推于小绵山,会场颇盛,士女观者络绎不绝。”
在旧志中,还有大量的关于寒食节的误记,也可以看出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的杂糅痕迹。有的把“上巳节”说成“寒食节”。如清雍正《朔州志》、光绪《怀仁县新志》载:“三月三日,一名‘蟠桃节’……一名‘寒食节’。”有的把“寒食节”与“清明节”混为一谈。如民国《马邑县志》载:“去冬至一百五日,为寒食,又谓之‘百五节’,即‘清明’是也。”民国《翼城县志》称:“清明节,一名寒食节。”
有的说寒食节、清明节连续两天都要隆重上坟、祭拜,如民国《新绛县志》称:“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沿门插柳,均食寒面。纸钱、肴榼,聚族墓祭,且加封焉。”民国《临县志》载:“寒食、清明、中元、冬至,家家登坟祭扫,间有置酒食聚族共饮者。”
这些误记与混淆,也是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杂糅融合的文献佐证。
并州新闻 肖 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