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若将一家企业比作人,历经四五十年发展,面对当下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能否笃定信心、坚定主业进而“不惑”?如何才能“知天命”、不信命,甚至逆天改命?
走进企业,找到答案。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老厂新生”系列报道,多路记者走访四川多家老牌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有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创业史,它们曾在三线建设时期创造多个“四川第一”“全国第一”,也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起起伏伏,如今以新质生产力为桨继续乘风破浪。
记录、书写它们的故事,是看清四川经济的来路,更为寻找未来光明的坦途。
敬请关注。
川观新闻记者 曾小清 杨艺茂 乐山观察 牛萍
4月7日,记者走进位于乐山市夹江县经开区的东方电气(乐山)峨半高纯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峨半高纯”),洁白的大楼与斑斓绿植搭出春意画卷。就厂区而言,这里实在很难言“老”——从峨眉山老基地搬迁至夹江新基地不到5年。
但新厂区传承着几代人的记忆。企业前身是1964年随“三线”建设迁至四川的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代号“七三九”),是国内首家从事高纯金属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研产的单位。其早期研制的高纯晶硅在国内半导体材料应用中占95%以上,也被人们称为高纯晶硅“黄埔军校”。
从峨眉山市到夹江县,相距几十公里,却是一个时代的转身。半个多世纪市场沉浮,这家“花甲”之年的企业研产出的高纯金属及半导体材料,质量和技术水平依然领先全国,订单越来越多。
61岁的企业却越“活”越年轻,秘诀是什么?
小步慢走
每年通过小技改项目节约成本
“这是当时做研究的生产厂房,老厂区还有医院、学校、运动场……”走进企业资料室,东方峨半高纯综合管理部部长杨武勇向记者展示一张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很模糊,但在杨武勇的讲述中,老厂一路爬坡过坎的征途越来越清晰——
1972年,“七三九”更名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业内称为“峨半所”),实现我国高纯金属及半导体材料研制从无到有;1999年,峨半所建成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00吨多晶硅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基本掌握世界上先进的多晶硅生产技术—改良西门子法;2006年,成为东方电气集团的一员,开启超纯金属中试产线建设,自研技术和设备迭代。
这里现在还是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主导者,2022年以来,企业已申请了20多项专利。

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老厂区鸟瞰图
企业技术研发部副部长雷聪坦言,此前最难的是相关设备研发在国内没有对标,全靠在盲区自行摸索,现在他们自研设备投用率达到90%,提纯技术依旧是国内领先水平。
光有设备还不行,还要看上游来料纯度。
“提纯的效率和稳定性是重要考量。”企业副总经理张双全说,过去只有为数不多厂家的关键原辅材料达到要求,采购成本自然不便宜。为降低上游供应企业的进入门槛,东方峨半高纯改造工艺技术和流程,即在投入生产前,通过预处理方式有效去除材料中的特定杂质元素,使其后续提纯变得更容易。“选择性多了,采购成本降下来了。”
类似的小技改项目,东方峨半高纯每年要推动实施2-3项。
以石英坩埚为例,这是金属提纯时使用的容器,过去用一次就报废。生产线每天需使用30多个,一年石英成本将近400万元。去年通过材质改进,现已实现循环使用,一年节约了100万元成本。
小步慢走,这家企业始终没有被时代落下。

上世纪60年代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区熔车
大步冲刺
发挥老厂坚韧执着开拓精神,走南闯北找市场
对于传统的高精尖央企来说,计划生产是习惯。但市场不相信眼泪,更不会论资排辈,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60岁老厂与初创公司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从坐等订单到主动出击,东方峨半高纯总经理带头“抢”市场,已成常态。
4月7日下午,刚结束会议,东方峨半高纯总经理李在为又将准备下一次出差面谈新客户。其带领的市场团队一个月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外出差。
高频率见客户,是企业的发展要求。2022年,东方峨半高纯内部提出“三年倍增计划”,明确3年时间年营收从5000万元提升到2亿元。
今年恰是目标兑现的最后一年,创收基本要按月计。李在为带领的市场团队根本闲不下来,他们已开拓了西南、华北、华中、华南等各大片区,足迹最远到达了3000多公里外的黑龙江。

东方电气(乐山)峨半高纯材料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电子、半导体、光伏等产业蓬勃发展,高纯金属需求不断上升。“有稳定生产基地、先进的技术优势,客户订单不断增长。” 东方峨半高纯技术研发部研究员高雪峰说,作为新加入企业一年的员工,产品叫好又卖座,也给自己的创新研究工作带来动力。
记者了解到,当前东方峨半高纯生产的高纯金属及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红外探测、光伏发电、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热电制冷、医学探测等行业。杨武勇说,“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公司实现了落地转化,建成了产业化生产线,产品顺利通过下游关键客户验证。”

现投入使用的标准化设备——第七代区熔车
“今年第一季度,已经敲定了全年目标任务的三分之一订单。”李在为认为,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型都是挑战,但要发挥老厂坚韧、执着、开拓的精神,让企业在时代潮流中走得更远。
员工蒲琳一家三代,见证企业四次更名、三次转型创业、7代自研设备迭代。“上世纪60年代,母亲5岁就随外祖父母迁到峨眉山,我也出生在老厂区。大学毕业后又回到这里,继续发光发热。”
这是东方峨半高纯“老厂新生”的另一个版本。
【记者手记】
晶硅行业几乎无人不知峨半所。
中国第一片电子级单晶硅片、半导体晶圆的诞生在这里,攻克多晶硅生产“改良西门子法”等多项核心技术在这里,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00吨多晶硅生产线建成、年产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建设全套工艺技术的形成还是在这里。
如今,源自于峨半所的东方峨半高纯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已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今年还要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如果要问,一家企业如何能做到半世纪保持行业领先?创新驱动,是东方峨半高纯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其次是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回顾发展之路,东方峨半高纯始终立志成为“国内高(超)纯半导体材料技术领域的领跑者”。61年来,高(超)纯半导体材料技术经实验室研究、技术开发和中试验证、最终实现产业化。
同时离不开与地方良好互动。半个多世纪以来,乐山晶硅光伏产业持续接力,发展从未间断。从全国高纯晶硅发祥地到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硅谷”,伴随企业成长、产业壮大,乐山“硅梦”一路向前。龙头转身,何尝不是乐山机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