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装修知识 建材知识 家具知识 家居知识 电器知识 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潍坊昌邑:文化滋味浓,文旅活力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09:59:00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

从博陆山上刚刚落尽的梨花飞雪到刚刚开跑的“文山潍水”半程马拉松,从柳疃丝绸博物馆传承千年的缫丝技艺到踏云出海的纺织新品,从火道村斑驳的革命文物到新时代红色研学实践课堂。近年来,潍坊昌邑市以全域统筹破题文旅布局、以开放赋能激活产业动能、以文化深耕厚植发展底蕴,走出一条“文化塑魂、旅游兴业、产业惠民”的特色发展路径。

全域统筹,构建“山海联动”文旅新格局

“五一”假期,浩信集团·“文山潍水”2025昌邑半程马拉松在潍坊昌邑市文化广场鸣枪开跑。来自五湖四海的跑友齐聚昌邑,在“文山潍水”间的优美赛道上激情开跑,共同感受运动的魅力与昌邑的城市活力。

当体育赛事遇上文旅休闲,昌邑的全民健身热潮正催生新的消费活力。“跟着赛事去旅行”眼下正成为热门休闲方式,其魅力在于将体育赛事的激情与旅游的惬意相结合。马拉松赛事中,“一人跑步、多人消费、全家旅游”也成为新特点。

昌邑市不断夯实“节会活动+休闲旅游+乡村振兴”模式,推出朱树屏事迹陈列馆海洋科普馆、柳疃丝绸文化体验区、青阜农业综合体等一批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地”。立足于丰富内涵,组织2025年昌邑市乡村旅游节,从传统节庆、乡村节会、收获采摘、山会大集四个方面入手,开展“乡风乡情”主题乡村旅游活动,并在传统节庆、二十四节气等时间节点推出结合乡村民俗活动为主题的旅游打卡景点和旅游线路推荐,发挥节会时间线串联作用,吸引游客深度体验乡村文化魅力,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

“咱们工人有力量”“劳动人民最光荣”“时光小卖部”……走进昌邑市工人新村烟火小巷,一幅幅充满年代气息的墙画映入眼帘,小巷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喧嚣的商业,却因承载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成了近日昌邑最火的打卡地。

抓住“慢生活”需求,推广“小城故事”系列休闲旅游。绘制美食地图,发布“宝藏小店”和“必吃榜”特色美食推荐,通过美景美图分享,“第一视角”发布春季赏花踏青、夏季避暑露营、秋季丰收远足、冬季冰雪烟火类城市漫步体验、打卡点和线路推荐。2024年,围绕“夜游乡村、音乐节会、童趣乐园、惠民演出和露营夜宿”五大类型相继推出了2处夜间乡村俱乐部、3场常驻美食音乐节、2处夜间开放的无动力亲子游乐园、12条休闲度假推荐线路,各景点“夜经济”业态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800余万元。

旅游目的地的市场比拼,既拼山貌地形等外形,也拼文化资源。昌邑实体化“畅游昌邑”地接产品,厚植红色文化、丝绸文化、黄元御品牌等资源优势,对接研学机构和行业主体,发布研学线路,涵盖串联丝绸文化创意、海洋科普教学、农业文旅体验等主题景点,推出渤海英魂红色记忆、青阜农文旅研学营地、妙悟岐黄中医探索、丝路绸语文创手造4大研学板块。通过深挖地域文脉与产业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IP和品牌活动。2024年,组织昌邑地接旅行团200余个,累计接待到昌游客10000余人次,带动文旅消费150万元。

“我们牢固树立全市文旅‘一盘棋’思想,依托各类节日节会开展文旅活动,线上直播、民俗文化节、‘非遗’进景区等新业态健康发展,全域统筹、山海互济、南北协调,串联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持续释放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昌邑文旅特色。”昌邑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史志强表示,春节以来昌邑累计接待游客14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6.38%。

开放赋能,激活“丝绸之乡”产业新动能

扽丝、牵机、络籰、掏缯、创筘……在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内,“潍坊民间艺术大师”、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柳疃丝绸技艺传承人刘元勋正带着徒弟用木织机经过十余道复杂工序制作手工丝绸。在这里,不仅丝绸生产机具,随丝绸而兴的绸庄、银号、邮局、镖局等所用物品也在诉说昌邑及柳疃丝绸历史文化的厚重,向人们展示着昔日“丝绸之乡”的辉煌盛景。

时光流转,昌邑丝绸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五倍子、大青叶、薯莨、紫苏……一种种耳熟能详的中草药不是用来入药,而是经过研磨加工,变成了天然无害的植物染料。在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创工坊内,记者看到了一系列由植物染料染成的纺织产品。

“‘青云染’是我们以植物染色技术打造的生态品牌,特点是0甲醛、纯天然,对人体没有任何损害。在这个领域公司拥有50余项专利,在山东省内属于唯一一家。”公司销售经理刘元凯向记者介绍。

从丝巾到汉服,再到茶席与家纺,“青云染”系列产品氤氲着传统文化气息。“昌邑是丝绸之乡,有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好这张名片,做好丝绸文化品牌。以手绘丝绸为例,我们请的手绘师以蜡染工艺在丝绸上绘画,多以梅兰竹菊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属性,目前我们的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刘元凯说。

“我们深度挖掘本地丝绸文化,打造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设施,举办丝绸文化节、桑葚采摘节等文化节会,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史志强说,“在此基础上,还推出《天之涯 海之角》《大绸商》等文学作品,编纂《昌邑丝绸志》,不断让‘丝绸之乡’焕发新生机。”

据统计,2024年,昌邑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额达41.6亿元。其中,纺织服装对非进出口26.9亿元,占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总额的64.7%。137家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企业中,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元的达14家。

在木织机的吱呀声与植物染料的清香之间,在书写着传统工艺现代传奇的同时,也让昌邑窥见了文化所带来的“商机”,如何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昌邑的探索方向。

昌邑市紧扣乡村振兴发展主线,把非遗产品推广、展示作为激发乡村文旅产业、传播本地文化的载体,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非遗传承和产业化运营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以丝绸为特色的柳疃镇、以乐春传统面食制作为特色的都昌街道、以砖雕为特色的围子街道、以草编为特色的卜庄镇等10个传统手工艺生产、发展片区。目前,昌邑市已建立综合展示场馆2处,乡镇非遗展示点24处,村非遗手造专业户100多家,吸纳社会劳动力2万余人,卜庄草编、都昌蒲苇草编等均已进家入户,人均年收入增长1万余元。

从博物馆的古老织机到现代化的植物染工坊,从丝绸文创到遍布乡村的非遗工坊,昌邑构建起一条贯穿今古的文化产业链,持续释放丝绸之乡等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文旅“大开放”的品质和能级。

文化深耕,造“文化两创”实践新样板

“伯父和我说,占公家便宜,让我帮你调动工作,你连想都不用想……”日前,在潍坊昌邑市火道村,昌邑市组织党员干部到开国少将李福泽故居开展党性教育,在李福泽侄子李国章的带领讲述下,学习革命先辈的红色廉洁家风。

红色文化两创引领文旅深度融合。昌邑市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创新传统文物的利用价值,大力推进文物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规划设计东、西、南3条主线,将中共胶北特委旧址、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李福泽故居等红色展馆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打造10余条“红色旅游+”研学线路,与20多家研学团队签订合作协议,3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昌设立研学基地。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构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色乡村旅游+党性教育”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昌邑全域红色旅游品牌。

立足资源优势,昌邑市持续推动文化资源向深度体验产品转化,联合行业主体策划“红色之旅”“丝绸之旅”“海洋之旅”“农业之旅”“生态之旅”5大主题研学线路,昌邑市不断焕新青山秀水景区、博陆山、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等研学场景,推出非遗体验、国学展演等项目,打造研学旅游基地(营地)示范标杆,2024年累计接待研学游客56万人次,实现旅游及周边收入4000余万元。

在推进“文化两创”的实践中,昌邑市不仅让红色资源焕发新生,还以博物馆为载体让文化传承的星火播撒乡野。

在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内,老织机讲述着百年纺织故事;潍坊(昌邑)侨史馆里,侨乡文化的继往开来吸引着研学团队驻足。这些散落在乡间的140余处博物馆,也同红色文化一道,共同构筑起昌邑市民的美好生活图景。在昌邑市,一座座乡村博物馆不断出现在乡村居民的视野里。目前,昌邑市已建成国有综合博物馆1处、省备案博物馆5处、各类乡村博物馆140余处。其中,朱树屏事迹陈列馆与海洋科普馆被评为“省级海洋意识教育示范基地”;柳疃镇被确定为潍坊市唯一一个“博物馆小镇”建设试点镇。

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载体,不仅是昌邑“文化两创”的实体见证,更激发着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创作热情。昌邑市不断加大群众文艺创作力度,推出更多优秀群众性音乐、戏剧(小品)、曲艺、舞蹈等作品。搭建优秀文艺作品宣传展示平台,组织参加民营文艺团体大赛,开展小戏小剧擂台赛、青年歌手大赛、优秀文艺作品展演、系列书画展览等活动,黄元御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顺利推进,创作完成长篇小说《大御医》,出版《黄元御全集》。同文堂毛笔亮相中国非遗博览会。8件作品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产品名单。

在昌邑,体育赛事与民俗节会迸发出文旅活力,非遗工坊与文创工坊编织出产业经纬,红色基因与文化记忆沉淀出精神底色,让昌邑千年文脉化作百姓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让“诗与远方”的诗意栖居成为这座小城的永恒底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