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新闻网、北斗融媒讯(记者 袁畅泽)4月25日10时,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振兴新突破 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7场),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宏邈介绍,近年来,辽宁省居民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省人均期望寿命、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宏邈
张宏邈表示,辽宁全力构建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人口发展支持体系。医疗服务体系方面,积极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肿瘤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进展顺利,46个县区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16个县区达到国家“紧密型”标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建成国家省市县区级传染病防控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统筹全省资源,妥善应对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复杂局面;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妇幼健康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托育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截止到2024年底全省托位总数达16万余个,1646家医疗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省卫生健康委中医医疗服务处处长杨硕硕回答记者提问
2025年,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将聚焦七个方面建强服务体系,持续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
聚焦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以市为单元加强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医改,一位政府领导统一分管“三医”,省、市两级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沈阳、大连两个全国示范城市,阜新、盘锦两个医疗集团试点市发挥带头作用,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率先突破,形成可推广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财政、编制、价格、薪酬综合改革。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保障医院公益性运行。
聚焦建强体系,着力加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和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开展省级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工作,推动解决区域间优质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全面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临床重点专科群建设。新增建设省、市、县临床重点专科不少于100个。进一步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延伸。省级三甲医院巡回医疗继续实现41个县域全覆盖,推动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开展巡回医疗。
聚焦强基固本,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以“公平、可及、质效”为导向,积极谋划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全力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90%以上的县(县级市,有条件的市辖区)基本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动每个乡镇和街道办好1所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年底前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能力标准。规范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今年人均补助标准将提高到99元。

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曹燚鑫回答记者提问
聚焦社会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实施“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年底前全省所有二级、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以及9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应提供儿科服务。完成全省12356心理援助热线短号码设置并实现统一应用;每个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心理、睡眠门诊服务。地市内医疗机构之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项目超过300项。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取消门诊预交金,医疗机构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每个县均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务。推进“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便捷献血者异地办理血费减免。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健康知识发布会。
聚焦能力提升,着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加强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提高公众慢性病预防意识。推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健康睡眠、控烟履约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编制《辽宁省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读本》,多渠道宣传健康体重管理知识;鼓励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提供体重管理、肥胖症诊疗等服务。强化群众防病救灾能力培训和应急演练。推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争取居民健康素养再提升1-2个百分点。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诊早治,推动防治关口前移。
聚焦重点人群,着力健全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年底前每个县(市、区)至少举办一所普惠托育机构。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提升生育健康和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水平。会同省妇联在全省开展适龄女孩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全面加强老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三项行动”,推进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聚焦传承创新,着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加快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3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加强市级中医院建设,力争90%市中医院达到三级中医院标准。深入实施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80%以上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中医医院水平。全方位打造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继续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项目。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