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街头巷尾的公厕数量越来越多,如厕真方便!以前跑车绕半个城找不到公厕,急得直冒汗,现在导航一搜,没多远准能找着!”开了十多年出租车的杜师傅握着方向盘感慨道。“以前带孙子逛新宁广场,找厕所得绕一大圈,现在走着走着就能看见醒目的指示牌,公厕里还有儿童洗手台,太贴心了!”家住通海路附近的陈阿姨牵着小孙子的手,指着配备母婴护理台的公厕眉眼带笑,小家伙正踮着脚,好奇地摆弄感应式皂液盒。
近年来,西宁市城管环卫部门紧扣“小厕所、大民生”理念,化身城市“细节设计师”,以打造洁净城市为目标,在街头巷尾掀起一场“公厕提升行动”。从增设25座移动公厕织密便民网络,到为51座环卫公厕换上智能马桶盖、感应设备等人性化设施;从推动公厕夜间开放,到手机扫码就能一键导航找厕所……这些曾经被忽视的“城市角落”,正蜕变为展示文明温度的亮丽名片,用点滴改变托起市民游客稳稳的幸福感。

织密便民网络升级设施品质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西宁公厕的设施升级不仅没有停留在表面,更深入到每一个关乎体验的细节。如今,无论是晨练的老人、逛街的市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在西宁的公厕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贴心与暖意。
近年来,西宁市城管环卫部门紧跟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综合人口密度、业态分布、文旅需求等要素,科学布局公厕点位。在昆仑大道延伸段、豹街、下南关街等热门区域,25座移动公厕迅速“上岗”,如同及时雨般缓解了人流高峰时段的如厕压力,也让全市环卫公厕总量增至440座,公厕密度进一步提升,构建起更便捷的“如厕网络”。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亮点十足。走进商圈、广场周边的公厕,感应式皂液盒、智能马桶盖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通风系统全面焕新,彻底告别了曾经“异味”的状况。公厕内,无障碍扶手、母婴护理台、儿童洗手池等设施,充分照顾到不同人群的需求,从细节处彰显着城市的人文关怀。“以前进公厕得捏着鼻子,现在不仅干净卫生,还有淡淡的清香,感觉特别舒心。”经常在新宁广场锻炼的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
精细管理提质畅通民意渠道
“我每天把公厕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也是我的脸面,不论是市民还是游客来了,看着舒心,用着也舒适!”清晨6时,保洁员马师傅就拿着抹布擦拭公厕的洗手台与镜面。他弯着腰蹭掉地砖缝里的污渍,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你看这瓷砖亮堂的,墙角没一点水渍,这‘四净三无两通一明’的标准,咱得天天揣在心里。下雨了或者是下雪了,我们会在门口铺上地垫,设置温馨提示牌,防止如厕的人滑倒。”从“建好”到“管好”,西宁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管理之路。全市440座环卫公厕实行“专人管理、随污随清”,为服务保障市民游客休闲和部分从业人群夜间如厕需求,目前我市226座公厕实现夜间开放(24小时和延时开放)。已实现夜间开放的公厕按照公示时间运行,日常管理更加规范,杜绝了“迟开门、早关门、无故关门”等问题发生。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城西区推出的“码上评价”模式成为管理新亮点。市民在如厕时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扫码对公厕卫生、设施等进行评价,后台实时收集反馈,形成“发现—整改—反馈”闭环,助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昨天扫码反映的洗手液不足问题,当天就解决了,这种互动方式特别好!”市民赵先生点赞道。
科技赋能寻厕智慧服务暖心
“妈,你看这个电子地图,咱们往前走50米就有公厕。”在力盟商业巷逛街的李女士举着手机,对着屏幕里的导航箭头给母亲指路。今年刚上线的“城市公厕电子地图(试运行)”,成了西宁街头的“寻厕神器”——扫码进入页面,附近公厕的位置像星星一样在地图上闪烁,点击图标就能导航,连开放时间、步行需要几分钟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与此同时,街头巷尾的公厕指引牌也悄悄换了“新衣裳”。97块崭新的指引牌立在路口醒目处,蓝底白字的“公共卫生间”标识老远就能瞧见,在指引牌上还明确指示出附近公厕的距离和方位。让市民游客如厕寻厕更加便利。
从设施升级到人性化管理,从细节优化到服务延伸,西宁的“公厕升级”不仅提升了城市文明“面子”,更做实了民生幸福“里子”。这些藏在街巷角落的“小空间”,正成为展示城市温度与文明的“大窗口”,不仅解决了市民游客的急难愁盼,更让西宁的环卫服务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浪潮中,多了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度。(记者 悠然 摄影报道)